地名由來:以地處涪水之陽得名。
通江縣轄鎮(zhèn)。國家小城鎮(zhèn)建設試點鎮(zhèn)。民國時期置涪陽鄉(xiāng)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復鄉(xiāng),1989年建鎮(zhèn)。位于縣境西部,距縣府28公里。面積65.3平方公里,人口1.2萬。通(江)漢(中)、通(江)南(江)公路過境。轄龍頭、火石嶺、金家坪、下江口、石龍寺、蓮花洞、斜灘河、中碼頭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。農業(yè)主產水稻、玉米、小麥,特產銀耳。
歷史沿革:
北魏正始中(公元504—公元508)始建符陽縣并置奇章郡。
隋開皇五年(公元583)奇章郡廢,符陽縣屬集州。
集州廢,屬巴州。
天寶元年(公元742)符陽縣隸屬符陽郡。
宋熙寧五年(公元1072)省符陽縣入通江縣。
元至元四年(公元1338)設里甲,符陽屬通江縣新昌里二甲。
民國元年(公元1912)屬新場鄉(xiāng)轄。
1933年川陜省蘇維埃在涪陽設紅江縣,亦設蘇維埃。
民國二十五年設涪陽聯(lián)保。
民國二十九年廢聯(lián)保改涪陽為鎮(zhèn)。
民國二十三年廢鎮(zhèn)為鄉(xiāng)。
1958年10月設立人民公社。
1983年復設鄉(xiāng)。
1988年3月復設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