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巷村
東巷村屬潮州市浮洋鎮(zhèn)。距鎮(zhèn)政府東北3.5公里,東鄰新安,西界林泉,南與龍湖塘東村接壤,北境與高義相連。面積0.46平方公里。居林姓,明中葉始祖九牧由福建蒲田遷此,創(chuàng)居時建巷宅于村東故名。
因地廣人少,土地肥沃,村民富庶,有“銀東巷”之譽。東巷臨護堤約1.5公里。清末因韓堤多次決口,肥田沃野盡復蓋泥沙厚達1米余。原村西之隴園村及村南之塘畔村,皆被洪水沖毀散鄉(xiāng),唯東巷村獨存,但荒沙遍野,無法耕作,村民迫于生活,成批逃往海外及漳州、廈門等地謀生。留下村民則搬剝沙層,方得小塊平地耕作。水稻、甘茨、甘蔗、花生,黃豆為主種作物,大小沙堆多種“木仔”(又稱番石榴)、筍竹。建國后經(jīng)多年努力,深埋大小沙堆百余個,平整耕地,改良耕作層,并興收水利,建抽水機站,筑灰灌水渠800米引水灌田,使544畝耕地種植旱澇保收。
東巷素有僑鄉(xiāng)之稱。華僑多居泰國、新加坡,馬來西亞及香港等地區(qū),計100多戶,1500余人,已超全村人口近一倍。1947年,香港同胞林俊章先生熱心興辦教育事業(yè)贈建龍湖中學圖書館1個,資助本鄉(xiāng)小學桌椅1批,建籃球場,圖書室各1個。他擁有洋輪10多艘,照顧村民出港免費乘船。建國后曾贈區(qū)鄉(xiāng)化肥一批。1976年,旅泰華僑林征安、林質波、林繼承捐資辦電設施,使家鄉(xiāng)普及電燈照明。1980年至1982年先后捐資建從本村通浮洋新公路石路1條450米。林征安自贈建雨亭1個。1984年3位先生又捐資港幣21萬元,新建東巷小學1所,師生每人校服1套,并存款實行獎學制度。
東巷村與高義村、林泉村、草庵村、鳳儀村、下新安村、三勝村、新安村、勝聯(lián)村、潘劉村、木井村、中興社區(qū)、福洞村、永大社區(qū)、韋駱村相鄰。
東巷村附近有龍湖古寨、幽谷逸林旅游區(qū)、鳳凰天池、龍湖寨建筑群、鳳翔峽原始生態(tài)旅游區(qū)、鳳南百丈瀑布等旅游景點,有鳳凰單叢、潮汕貢菜、潮汕橄欖菜、大吳泥塑、糕餅、潮安茶葉等特產(chǎn),有楓溪瓷燒制技藝、潮彩、潮州鳳凰山畬族招兵節(jié)、楓溪瓷燒制技藝、麥稈貼畫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