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源于原駐地金山村名。
呼瑪縣轄鄉(xiāng)。1949年為金山區(qū)。1956年置鄉(xiāng)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復置鄉(xiāng)。位于縣境東北部,距縣府22公里。面積806平方公里,人口0.2萬。黑漠公路過境,黑龍江通水運。轄金山、翻身、三間房、前進、興勝、友誼、察哈彥、新街基8個村委會。農(nóng)業(yè)主產(chǎn)小麥、馬鈴薯。境內(nèi)有金山林場。
迎門砬子景區(qū)
迎門砬子景區(qū)位于呼瑪縣金山鄉(xiāng)境內(nèi),距察哈彥村公路距離為7公里,江上距離為11公里。人們都說迎門砬子是黑龍江上最險的一段航道,正所謂“迎門砬子鬼門關,十艘穿過九艘翻”這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、過于
歷史沿革:
清宣統(tǒng)元年十一月(1909年12月),于金山口(亦稱庫口)設置呼瑪爾河總卡官,管轄上下卡倫,由瑗琿兵備道統(tǒng)轄。
中華民國初年,劃歸呼瑪廳設治局管轄,并為治城。
1914年7月,呼瑪“改局為縣”,將金山口改為金山鎮(zhèn)。
東北淪陷時期,為金山鎮(zhèn)保。
1947年設置金山區(qū),后改為第二區(qū)。
1956年撤區(qū)劃鄉(xiāng),設置金山鄉(xiāng)。
1958年9月,改稱金山人民公社,翌年并入興華公社。
1961年從興華公社劃出,恢復金山公社。
1984年初,改為金山鄉(xiāng)。
名稱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