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時期,由于山西、陜西等省遭逢大旱且自然災害頻繁,迫使大批百姓被迫背井離鄉(xiāng),外出謀生,“走西口”一詞由此得來。鄂爾多斯當時地廣人稀,成為“走西口”的最佳之地。有位叫王二羅的商人從山西途經(jīng)現(xiàn)在的二羅圪堵村,看到這里臨近黃河,地勢平坦、土地肥沃,物產(chǎn)豐富,于是就在停留下住了下來。同時積極與老家人聯(lián)系,人們越聚越多,形成了村落,人們?yōu)榱诉@位商人,就叫這里二羅圪堵村。
二羅圪堵村與沙圪堵村、候家圪堵村、羊場村、四村村、劉大圪堵村、二狗灣村、和勝村、沙壕村、柴磴嘎查、巴音色古楞嘎查、門肯嘎查、賽烏素村、石巴圪圖村、查干溝村相鄰。
二羅圪堵村附近有響沙灣、銀肯塔拉、釋尼召旅游景區(qū)、鄂爾多斯恩格貝旅游區(qū)、吉祥福聚寺(神龍寺)休閑養(yǎng)生旅游區(qū)、昭君城等旅游景點,有風水梁獺兔、鄂爾多斯黃河鯰魚、鄂爾多斯黃河鯉魚、蒙古帽子、普氏原羚、蒙古靴等特產(chǎn),有鄂爾多斯古如歌、漫瀚調(diào)、烏審走馬競技、察干蘇力德祭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