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龍岸鎮(zhèn)因隋朝以前屬潢水郡,該地古稱龍州,明以稱龍岸得名。
龍岸自古物華天寶,人杰地靈。
龍岸隋朝以前地屬潢水郡,古稱龍州,明以后稱龍岸,地處九萬大山南麓,呈盆地狀,位于羅城東北部,距縣城32公里,東、北面與柳州市融水縣毗鄰,1993年撤鄉(xiāng)建鎮(zhèn),總面積313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57820萬畝,其中水田38945畝,2003年種植原料蔗33820畝,轄1個社區(qū)16個村委會171個自然屯,境內(nèi)漢、壯、仫佬、侗、苗等10個民族5萬多人民和睦相處。
近代以來,得益于外省各路移民的大量遷入,形成了龍岸多民族融合、多元文化共生并重的格局,曾涌現(xiàn)出一批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,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,左翼作家周鋼鳴及革命烈士韋延安等等。龍岸又是抗戰(zhàn)時期0“華山工委”所在地和桂西北的大后方以及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柳北游擊隊的重要活動場所,當時龍岸的一批優(yōu)秀青年就此走上革命道路,為祖國的解放事業(yè)作出了杰出的貢獻。
龍岸素有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之稱,盛產(chǎn)糧食、林果、茶葉、馬蹄、蓮藕等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及畜牧、水產(chǎn)品。森林覆蓋率達55.3%,有鐵、煤、鎢、鋁鋅、水晶等礦產(chǎn)資源,水力資源豐富。
歷史沿革:
清代,屬羅城縣。
民國十四年(1925年),設龍岸區(qū)。
民國二十二年(1933年),設龍岸鄉(xiāng),屬羅城縣。
1968年,設龍岸公社。
1984年,龍岸公社改鄉(xiāng)。
1993年1月,龍岸鄉(xiāng)改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