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因鄉(xiāng)人民政府駐三岔街得名。三岔,原稱“大灣”,因倚龍江岸大河灣而得名。清代因商賈運鹽,多于此上岸販賣,改稱“鹽埠”;后因地處宜山、柳城、柳江3地交叉的岔路口,改稱“三岔”?!叭怼敝溉h交叉之處。
在宜州市東部。面積約121平方公里。人口2.1萬,其中壯族占94%。轄9村委會,有68自然村。1950年為三區(qū)。1958年建三岔公社。1962年改建區(qū)。1966年復(fù)置公社。1984年改置鎮(zhèn)。有中小學(xué)47所。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三岔街,在慶遠(yuǎn)東30公里,龍江南岸。人口3080,有壯、漢等民族。因處宜州、柳城、柳江3市縣邊境,故名。有綜合化工、農(nóng)機(jī)、水泥、煉油、電機(jī)、明膠等廠。特產(chǎn)醬油。為市東部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集散地。黔桂鐵路與三羅鐵路在此相交并設(shè)站。有公路接柳貴、桂宜公路。
歷史沿革:
民國二十二年(1933)為三岔鄉(xiāng),屬宜山縣。
1950年改宜山縣第三區(qū)(三岔區(qū))。
1958年改三岔公社,并析出洛西、洛東、屏南3公社。
1962年與洛西、洛東、屏南3公社并為三岔區(qū)。
1966年改公社,并析出洛東公社。
1984年改鎮(zhèn)。
1987年8月析出屏南鄉(xiāng)。
1993年屬宜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