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曾為兗州、濮州、濮陽國、古鄄城原址。明朝景泰三年,因黃河水患濮州治隨遷于王村,故城址遂稱舊城,因此而得名。
舊城鎮(zhèn)位于鄄城縣西北部,距縣城10.3公里,西鄰董口鎮(zhèn),東接李進(jìn)士鎮(zhèn),東南與古泉街道辦事處、大埝鄉(xiāng)為鄰,往北與河南范縣隔河相望。海拔56米,轄區(qū)東西最大距離16千米,南北最大距離40千米,36個行政村,84個自然村,總面積97.5平方公里,總?cè)丝?.8萬。舊城鎮(zhèn)處古黃河文明發(fā)祥地,清末至1926年為濮縣東、西、南舊城里。1927年為舊城區(qū)。1940年至1956年為鄄城縣第六區(qū)。1957年改為舊城鄉(xiāng)。1958年成立舊城公社。1983年12月改為舊城鎮(zhèn)。2001年葛莊鄉(xiāng)合并入舊城鎮(zhèn)。
菏澤會盟臺
會盟臺舊址在今舊城鎮(zhèn)葵丘?囟汛邐鰲>蕁跺е葜盡せ崽ū鷚導(dǎo)恰吩兀哄е莨食牽?今舊城)南五里有高大土臺一個,占地二百余畝,上可容納萬人。此臺前面略尖,后呈方形,因春秋時期諸侯多次在此臺之上會盟
葵堌堆遺址
葵堌堆遺址位于鄄城縣舊城鎮(zhèn),年代為新石器時代、商、周、漢。2015年6月23日,葵堌堆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歷史沿革:
舊城歷史悠久,曾長期為“縣、州、國、郡”駐地。
春秋時為衛(wèi)國鄄邑,西漢始設(shè)鄄城縣,治此。
東漢獻(xiàn)帝初平三年(192)為兗州治所。
三國時期曾為魏東郡鄄城國治所。
西晉時期曾為兗州濮陽國治所。
十六國時期復(fù)為兗州治所,屬后趙。
南北朝時為濮陽郡治所。
開皇十六年(596)廢濮陽郡,置濮州,至明景泰三年(1452)因黃河水還遷城(西遷12千米王村,既今河南省范縣濮城鎮(zhèn)),期間一直為濮州(鄄城縣)治所。
清為濮州三十四集鎮(zhèn)之一。
清咸豐五年(1855)黃河邢成現(xiàn)河道后為重要渡口。
清末為濮州東舊城里、南舊城里、西舊城里。
1927年為濮縣舊城區(qū)。
1949年8月為鄄城縣六區(qū)。
1957年年底改為舊城鄉(xiāng)。
1958年9月成立舊城人民公社。
1983年12月改為舊城鎮(zhèn)。
2001年撤銷葛莊鄉(xiāng),并入舊城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