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虹溪鎮(zhèn)原名十八寨,適開化府屬馬關縣亦有一“八寨”之地,土匪出沒無常,被視為匪區(qū),為免混同,乃由地方紳首(清末巨商)王熾等提議申請批準,于清光緒十七年(1891年)更名為“虹溪”。
2018年12月,2018年云南省衛(wèi)生鄉(xiāng)鎮(zhèn)名單出爐,虹溪鎮(zhèn)上榜。
2014年7月,虹溪鎮(zhèn)被國家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(zhèn)。
虹溪鎮(zhèn)古稱“十八寨”,距彌勒市區(qū)40余公里,是清末巨商王熾的故鄉(xiāng)。全鎮(zhèn)國土面積157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39106。最高海拔1974米、最低海拔1080米,年均氣溫16.8℃,年均降雨量800毫米。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、小麥、玉米,主要經濟作物為烤煙,養(yǎng)殖業(yè)以牛、羊、豬、家禽為主,新興產業(yè)有花卉、藍莓、巴西菇、食用玫瑰、大棚葡萄、韭黃、生菜、蘆筍等。鎮(zhèn)黨委下轄11個黨總支,76個黨支部,共有黨員1304人。全鎮(zhèn)轄1個社區(qū)居委會、8個村委會,共86個自然村98個村(居民)小組15548戶46990人,70%以上人口分布在壩區(qū),居住著漢、回、彝、傣等民族。鎮(zhèn)域內共有省級文物2處(石牌坊、文筆塔)、州級文物3處(魁星閣、文廟和姜梅齡故居)、縣(市)級文物19處。全鎮(zhèn)共有林地9.2萬畝(其中納入國家級公益林補助14937畝),樹種繁多,森林覆蓋率達39%,被評為“州級、省級生態(tài)文明鄉(xiāng)鎮(zhèn)”。
彌勒市虹溪鎮(zhèn)原名十八寨?!笆苏钡孛浫胧芳棘F(xiàn)于元朝至元年間,為彝族先民東爨(cuan)烏蠻所據居。元、明朝時,東爨烏蠻部族“結寨十八以自守”,沿至清光緒年間,皆以“十八寨”名稱雄南滇!
明正德十五年(1520年),“乃漢律高縣地”,“為患者數(shù)十年”的十八寨彝族首領阿寺、阿勿率部反抗明朝統(tǒng)治。云南巡撫何孟春、巡按(監(jiān)察御史)陳察奏請調陸涼(今陸良)、臨安(今建水)兩地衛(wèi)所之兵及沅江象馬軍對十八寨進行征討,經過激戰(zhàn),以強大武力“擒寺斬勿”,平定了十八寨。戰(zhàn)后,明軍班師火木龍及息宰皈依寺,留陸涼衛(wèi)后所伍軍屯鎮(zhèn)守御。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,朝廷置“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戶所”,直屬云南都指揮司。
嘉靖二年(1523年),調臨安推官江漁和千戶黃鉞同建十八寨所城,鼎建城隍祠,城墻用磚、土、石構筑,高丈余,東、南、西、北筑拱門、城樓。隨之漢人大量遷入,與彝族共同開發(fā)、屯守十八寨。
清順治十五年(1658年),清朝廷廢除明朝廷設置的十八寨守御指揮蔭襲世職,改設部、推之官,守土治民,管轄仍沿明制直屬云南省一級的軍事指揮機構。
康熙七年(1668年),“平西親王吳三桂簽請撥為食邑,歲征租若干石,始裁御所罷屬員,附歸彌勒州?!?p>彌勒白龍洞風景名勝區(qū)
彌勒白龍洞風景名勝區(qū)位于云南省彌勒縣境內西南虹溪鎮(zhèn),白龍洞距彌勒縣城28公里,白龍洞風景區(qū)1993年公布為云南省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,2001年被評定為國家AA級旅景區(qū)。隨著彌勒縣旅游業(yè)的發(fā)
虹溪石牌坊
虹溪石牌坊位于彌勒縣虹溪鎮(zhèn)東門街中段。青石建造,東西向,占地面積64平方米,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。坊通高40米,寬6米,三重檐四柱三間,柱腳石墩有八個石獅子相對而立。坊頭正中有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