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乾隆《濟源縣志》載:“宋禮部尚書傅堯俞墓在龍?zhí)端鞅??!睋?jù)傳,宋代以前,這里荒無人煙。傅堯俞墓葬選在這里后,因傅堯俞生前地位顯赫,官府專門雇了一個老頭為其守墓。守墓的老頭姓王,王老頭帶著家人在傅堯俞墓周圍平地造田,不僅種了莊稼,還開辟了菜園和果園。王老頭是個樂善好施之人,時常把糧食、瓜菜送給附近衣食無著的窮人,受到四鄰八方村民的尊敬,尊稱其其為王伯。后來逐漸有人遷來和他同住,形成村落,人們就把這個村稱為王伯莊。有一天,一位秀才在此村路過,問此何村?村民說這是王伯莊。秀才聽后說道:王伯莊易和“王八莊”聽混,不如改其為伯王莊好。人們聽秀才說的有道理,于是伯王莊作為村名就沿襲至今。在實際生活中,由于濟源地域水土口音的緣由,往往把伯王莊叫成霸王莊。
改革開放后,伯王莊的物質(zhì)文明建設、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,取得豐碩成果。伯王莊在濟源市的知名度提高。上世紀90年代,在新農(nóng)村規(guī)劃建設中,伯王莊的牌坊上鐫刻的村名是“霸王莊”。因有悖于國務院《地名管理條例》,后改為伯王莊。
伯王莊村位于濟源市城區(qū)西北,延慶寺(俗稱龍?zhí)端拢┍?,距濟源市城區(qū)中心(習慣指大十字)3公里多。村落呈方形,面積約5.6萬平方米。村內(nèi)主街東西走向,居民住宅為磚木混凝土結(jié)構(gòu)兩層樓房,排列整齊。2016年,全村280余戶近1100口人(含小浪底水庫移民、原大峪鄉(xiāng)澗北村一個村民小組),均系漢族,姓氏較多有賈、趙、郭、黃、韓、張、尹、李、劉、翟、孫、牛、王等十多個。村里設有衛(wèi)生室,居民子女小學教育在距村不遠的龍?zhí)秾W校就讀。居民多從事小商業(yè)和運輸業(yè)。村東有關(guān)帝廟。
伯王莊社區(qū)與泥河頭社區(qū)、南白澗社區(qū)、南賈莊社區(qū)、西高莊社區(qū)、南潘村社區(qū)、宋莊社區(qū)、北潘村社區(qū)、商業(yè)城社區(qū)、鑫源社區(qū)、東石露頭社區(qū)、西馬蓬河西社區(qū)、柴莊社區(qū)、西馬蓬河東社區(qū)、西石露頭社區(qū)相鄰。
伯王莊社區(qū)附近有濟源黃河三峽、濟源王屋山風景區(qū)、五龍口、銀河峽、雙房村鄉(xiāng)村旅游景區(qū)、王莊村鄉(xiāng)村旅游景區(qū)等旅游景點,有濟源冬凌草、濟源核桃、天壇硯、寺郎腰大蔥、濟源盤硯、濟源玉皇李等特產(chǎn),有愚公移山傳說、邵原神話群、開封夜市、燈彩(汴京燈籠張)、撂石鎖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