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,周坊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。
2014年8月,周坊村上榜江西省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名村。
2012年7月,江西省環(huán)境保護廳授予周坊村第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(tài)村榮譽稱號。
周坊村隸屬于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(zhèn),原屬江西省臨川地區(qū)平湖公社(轄周坊大隊、上屋大隊、新坪大隊)、前途公社,后歸轄于進賢縣前途公社、前途鎮(zhèn)、直到現在的文港鎮(zhèn)。
周坊村位于贛撫平原中下游,撫河支流東干渠就打村南邊流過,并在此再分出一條支流電干,建有“周坊節(jié)制閘”共7孔,作為調節(jié)東、電干水位或灌溉或發(fā)電。村外建有東西兩條泄洪渠,周坊村水系豐富,四面碧水漣漪。
周坊村村域東西不算窄南北更長,由三坊、八坊、六坊、中腰、一巷、二巷與南頭上六個宗族區(qū)域組成。周坊村是四面環(huán)水、園林綠翠環(huán)抱、人口眾多(五百多戶、兩千多人)、民風淳樸、熱情好客、遠近聞名的大村莊;村衛(wèi)所、合作商店、小學中學等民生基礎設施完善、一個村落自成一個行政村;村辦經濟(毛筆合作社、毛筆廠、筆刷廠、塑料廠)與農耕經濟為主、單干副業(yè)(毛筆、木匠、石匠、編竹、出麻)經濟為輔,經濟面貌在相當長的時期排在眾行政村前列,素有“三夜燈四夜戲,不嫁周坊嫁哪里”的好名聲。
周坊村的毛筆業(yè)可以追溯到很遠很遠...孩童時的印象中有父輩筆工去豐城、大崗、云山、李渡等地做事的?;诟篙叺挠∠蟾屑缣裘P去武漢、廣州、桂林、昆明、重慶賣或者定居當地做筆開枝散葉的...更早最著名的就數周虎臣了。改革開放之前周坊有代表性的毛筆技師有原來“平湖毛筆社”八坊的周佑發(fā)徐國珍夫婦,三坊的安得嬌英夫婦、吉得,六坊木保、新保、棗興,中腰的矮子(音)等;“周坊大隊毛筆廠”有南頭上的小山、歡兒、有益、美英,三坊的細毛、四得、文龍(楞子)、鳳蘭、美英,八坊的信興、水根(蕭打銃)、鐵興、勝文、國文,六坊的顯明、冬蓮、大眼、六元、陳妹,中腰的有福、酒子理、理子叔、停得(以上人名多以音為主,如有冒犯還望海涵)等...周坊毛筆多以小筆見長,如短鋒狼毫類(馬狼毫、雞狼毫)、羊毫(小長鋒、白云)類、紫毫類等,改革開放以后在八坊周佑發(fā)、周信興、三坊蠻人、中腰周鵬程等的引領下國畫筆(長鋒狼毫類、山馬類、石獾類、兼豪斗筆類、兼豪線條類、灰鼠兼毫類)得到了空前的發(fā)展...
改革開放以后,周坊村的毛筆業(yè)得到了空前的繁榮,筆工成幾何級的增加,發(fā)展到一千多人做筆,三百余人推銷毛筆,毛筆業(yè)也成為了周坊村經濟的支柱產業(yè)。隨著經濟的繁榮,筆工難免良莠不齊,人心也出現了浮躁,毛筆業(yè)也由講究質量偏向講究數量,更是失傳了些如雞狼毫、雞羊毫、七分紫毫等精細品種。好在周坊做筆技藝底蘊豐厚,在老筆工技藝的熏陶下還是有不少堅持傳統精耕細作、開發(fā)創(chuàng)新適應時代用筆要求的筆工,如西畫的盛行,又衍生了一批專攻油畫筆的人士...可以說中外有文化(西方文化中現在也有周坊的油畫筆)的地方就有毛筆,有毛筆的地方就有文港毛筆,而文港毛筆無周坊毛筆不成市。周坊毛筆現在雖然有高、中、低檔之分,但每個檔次就做工、用法、價格比較而言還是有性價比的優(yōu)勢的。所以說周坊有足夠的理由稱為“文化之村”,也應該有實力弘揚“文化之村”的美譽。
周坊人有著手藝人的精明、好勝,駕馭手工技藝有著天賦的靈性;也有著生意人的熱情、好客,但經營生意還是缺乏謀略、膽識與霸氣,從傳統上來看周坊人就不太好強,或者強勢的低調,歷史上也是鮮見周虎臣那樣的生意人或類似的實業(yè)家。當然每一茬發(fā)展中的周坊人也還是會有些比較出類拔萃的經濟強勢人士---但仍然比較低調沒有維護、引領或者促進本土發(fā)展的意識。
人的精明源于動物生存法則的用進廢退甚至優(yōu)勝劣汰,進化到人則成了爾虞我詐、妒賢嫉才,周坊人的精明雖然不至于那樣惡劣,但還是迷茫了些智慧遺忘了更多的真誠;人的熱情源于愛心的自然涌動與性情的本能交融,雖然周坊人的熱情現象上難免過于虛榮,本質上可能也迫于身在江湖的無奈多些吧,但這并不應該抵逆周坊人血脈里的認親歸族情節(jié)。
周坊村民居群
時代:清代類型:古建筑地址:進賢縣文港鎮(zhèn)周坊村簡介:周坊村莊南向,南面東面分別有水塘,古井4口。建筑18幢面積約4000平方米。磚石木結構,有匾額曰“汝南世家”、“玉堂望重”、“望重江南”、
文港毛筆作坊
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(zhèn)素有“華夏筆都”的美譽,當地的毛筆制作歷史已有1600多年,文港毛筆產業(yè)發(fā)展至今已經形成輻射面寬、成熟度高的產業(yè)集群。目前,文港鎮(zhèn)擁有毛筆生產企業(yè)和作坊2600余家,產品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