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木戛因傣族先民在此居住,故以傣語“勐戛”得名,“勐”為地方,“戛”為飯勺,意為此地像飯勺一樣,后來“勐”字演變?yōu)椤澳尽弊帧?/p>
"木戛鄉(xiāng)位于縣境西北部,東鄰上允鎮(zhèn)、富邦鄉(xiāng),西接雪林鄉(xiāng),南與竹塘鄉(xiāng)接壤,北靠安康鄉(xiāng),面積278平方公里。鄉(xiāng)政府駐地木戛街,海撥1246米,距縣城97公里。
境內(nèi)多高山,最高海撥2314米,最低1246米。主要山脈有東部的扼悶科山、西北部的哈尼嗎科山、南部的扼波科山。黑河由西向東南流經(jīng)中部,境內(nèi)的南戛河、拿丕河、南拉河、瓦洛嗎河等支流匯入黑河。5-10月為雨季,最高氣溫36°c,最低0°c,年平均氣溫17.6°c。木戛系傣語地名,很早以前傣族先在此地居住,取名“勐戛”,“勐”為地方,“戛”為飯勺,意為此地像飯勺一樣。拉祜族來此地居住仍用原名,后來“勐”字演變?yōu)椤澳尽弊?。清代設(shè)木戛里目統(tǒng)治。民國29年(1940)前屬縣第五區(qū),同年起稱木戛鄉(xiāng),民國37年改稱永安鄉(xiāng),管轄著今木戛、雪林、安康3個鄉(xiāng)全部地區(qū)。1949年后,改名為永安區(qū),并將南柵、糯波劃歸上允管轄。1954年更名為木戛區(qū)。1961年將南柵、糯波、安康、小班壩4個鄉(xiāng)劃出新建安康區(qū),并將芒令、左都、雪林、芒登、南盼5鄉(xiāng)劃出新建雪林區(qū)。1969年改為紅星公社,1971年改為木戛公社,1984年恢復(fù)為區(qū),1988年撤區(qū)改鄉(xiāng),下轄邦利、哈卜嗎、勐糯、拉巴、南六、富角6個行政村。".
歷史沿革:
清代時期,屬木戛里目。
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前,屬瀾滄縣第五區(qū);同年設(shè)木戛鄉(xiāng)。
1949年,南柵、糯波劃歸上允區(qū),木戛鄉(xiāng)設(shè)為木戛區(qū)。
1961年,南柵、糯波、安康和小班壩4鄉(xiāng)劃出新建安康區(qū),同年南盼、雪林、左都、芒令4鄉(xiāng)劃出新建雪林區(qū)。
1969年,改為紅星公社。
1972年,改名木戛公社。
1984年,復(fù)為木戛區(qū)。
1988年,區(qū)改木戛鄉(xi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