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清康熙年間(1662—1722年),王昭勇將軍的父親看中了三面懸崖、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外界,易守難攻的茬岡堡,決定從平繞老屯堡遷駐此地,命名新屯。
在望謨縣中部。面積181平方公里。人口2.14萬,其中布依、苗等民族占52.3%。轄24村委會。1950年為納壩鄉(xiāng)。1953年析設新、弄林、羊玉、納壩鄉(xiāng)。1959年并入城關公社。1984年析設新、羊玉、納壩鄉(xiāng)。1992年合并置新屯鎮(zhèn)。產(chǎn)甘蔗、芭蕉、小米、核桃。有小學14所。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新,在復興鎮(zhèn)北8公里,望謨河東岸河谷臺地上。人口860,均為布依族。海拔730米。古時以石筑防衛(wèi)堡壘,故名。設農(nóng)貿(mào)集市。安望公路經(jīng)此。
歷史沿革:
宋至清,新屯原屬貞豐州下江一甲羅強亭。
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稱新屯鄉(xiāng),屬貞豐縣第九區(qū)。
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,屬第六區(qū)(即王母區(qū))。
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,建望謨縣,新屯為直屬聯(lián)保。
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1月,新屯直屬聯(lián)保,改稱納壩鄉(xiāng)。
1951年5月14日,望謨解放;同年6月,建立二區(qū)。
1953年12月,納壩鄉(xiāng)改名新屯鄉(xiāng)。
1957年,新屯鄉(xiāng)劃歸第一區(qū)(城關區(qū))。
1959年,改新屯管理區(qū)。
1961年8月,改新屯公社。
1984年5月,新屯公社改新屯鄉(xiāng),屬城關區(qū)。
1992年1月,新屯、納壩、羊玉3小鄉(xiāng)合并而成新屯鎮(zhèn)。
2015年,撤銷新屯鎮(zhèn),設新屯街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