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斜橋南接土山灣,長約七八里的道路,得名斜土路,如今的斜土街道亦以得名。
2020年4月,斜土路街道被命名為2018-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(qū)。
2019年12月,第三批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街道(鄉(xiāng)鎮(zhèn))名單公布,斜土路街道榜上有名。
2018年5月,斜土路街道被命名為2016-2017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(qū)。
歷史上,斜土歷來是勞動人民的聚居區(qū),新中國成立后,在50年代先后建成了日暉、江南等10個新村,70年代到80年代興建了多層住宅835幢,80年代有6幢高層建筑落成。進入90年代至本世紀初,得益于大規(guī)模市政建設和舊區(qū)改造的斜土社區(qū)面貌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:社區(qū)內“365”危棚簡屋已動遷,代之而起的是“匯成桂苑”、“金色港灣”、“中科新苑”等近20個中高檔商品住宅小區(qū);明珠線二期工程零陵路、大木橋路站正在建設中,在瑞金南路西側建成大型街頭公共綠地3500平方米。
近年來,在街道黨工委、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,街道各方面工作成績斐然:先后被評為全國以及上海市刑釋解教先進街道、市居委會建設升級達標街道、市控制大氣污染排放、噪聲達標雙優(yōu)街道、市一級衛(wèi)生街道、市“雙擁”模范街道,2002年,創(chuàng)成上海市文明社區(qū)。
歷史沿革:
19世紀末,境內地區(qū)習稱浜南(肇嘉浜以南),東依日暉港,南臨黃浦江,北瀕肇嘉浜,三面環(huán)水,并可行小舟。
有潮汐河經今茶陵北路一帶的清真公塋(又名回民墳山)附近,流向黃浦江。
大部分是菜地、墳丘、溝浜,野草叢生。
在今中山南二路南側的船廠路口,北側有小馬橋(后稱小木橋),西側為小馬橋港,流經大馬橋港,通向日赤港(今日暉港)。
當時因大多為水上運輸,船只往來頻繁,逐漸形成沙船??空荆行傌溡约安桊^等小店,同時在小馬橋北側有江境廟,常舉行廟會,因此在清同治年間這里漸形成市集,稱小木橋鎮(zhèn)。
至清末,其繁榮狀況可與當時徐家匯的徐鎮(zhèn)媲美。
其他較大的居民點還有趙家宅、東毛家宅、中毛家宅、三家里、九間頭、十八間等,除少量為瓦平房外,多為簡房陋屋。
在街道南部黃浦江邊的一大塊空地,原是草灘,于20世紀初至30年代先后在這里建造日暉港火車站、開平碼頭和北票煤碼頭。
以后又建有華美煙廠、利生針廠等十余家工廠,另有家庭手工作坊300多家。
隨之,外地來滬謀生從事搬運勞作和紡織、針織行業(yè)的手工業(yè)者日漸增多,住房多數為草棚和“滾地龍”、“破船戶”,以沿肇嘉浜、日暉港一帶棚戶最為集中。
地區(qū)內曾建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公塋,及安徽會館、福建會館、江淮會館等墓地和會館。
另有國泰、大光明影業(yè)公司和1909年遷此的南洋中學等單位。
在1953年起的50年代期間,先后建成日暉、江南等近10個工人新村;70年代以來又陸續(xù)建造成批多層住宅;80年代建成嘉樂公寓、航建大樓等6幢高層建筑。
解放初期地區(qū)內只有規(guī)模不大的單位十多家,至20世紀80年代已經有上海第三機床廠、上糧四站、上海第十六毛紡廠、天山回民食品廠等大中型企業(yè)單位100多家。
鐵路上海分局南站(位于石龍路的新上海南站建成后改名南浦站)和上海港煤炭裝卸公司北票碼頭,每日吞吐量達萬噸以上,有上海貨運的“南大門”之稱。
90年代末期至今對地區(qū)內的九間頭等成片的棚戶區(qū)以及日暉一村等舊工房小區(qū)和工廠企業(yè)進行搬拆遷改造,興建了金色港灣公寓、桂苑、匯峰衡園、匯峰鼎園、瑞金南苑、福華花苑、嘉瑞花苑、日暉新城、絲廬花語苑、天合雅園等中高檔商品房,以及亞太企業(yè)大樓、之俊大廈、天億大廈、友誼時代大廈等商務樓,還有上海市生產資料交易市場、利用原亞華印刷機械廠老廠房改造成的X2創(chuàng)意空間園區(qū),以及徐匯瑞峰大酒店等。
云洲商廈內的郵幣古玩城是郵票、錢幣、古玩等的交易場所,聞名全國。
斜土路、大木橋路等商業(yè)街日漸繁榮,新辟日暉綠地,斜土地區(qū)的面貌煥然一新。
地名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