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因地處螺河下游的東河兩岸,河水蜿蜒向東流至烏坎港注入大海,故稱東海。
441581001001111紅衛(wèi)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2111桃園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3111東風(fēng)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4111向陽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5111南堤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6111新光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7112金龍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008112長輝社區(qū)居委會
441581001201112紅光村委會
441581001202112紅星村委會
441581001203112寬塘村委會
441581001205112龍光村委會
441581001206112深埔村委會
441581001208112白?村委會
441581001209112崎砂村委會
441581001210112烏坎村委會
441581001211220上海村委會
441581001212112頭肖村委會
441581001213112龍口村委會
441581001214112炎龍村委會
441581001215112六驛村委會
441581001216112神沖村委會
歷史沿革:
春秋戰(zhàn)國時,為百越地。
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,屬南???a href='http://www.cnsunnet.cn/huizhouditu/boluoxian.html' target='_blank'>博羅縣。
東晉咸和六年(331年),屬東官郡海豐縣。
唐武德五年(622年),屬安陸縣。
唐貞觀元年(627年),撤廢安陸縣,東海滘復(fù)入海豐縣。
北宋年間居漸盛,北宋熙寧二年(1069年),海豐縣改“里”為“都保”,東海滘地處坊廓都,是時新設(shè)東海滘市。
南宋開禧、嘉定年間(1203年—1219年),東海滘形成老墟(舊墟),古墟(墟仔)、新墟3屯聚落。
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建置東海滘驛。
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設(shè)柵立寨構(gòu)筑舊墟寨圍。
明崇禎九年(1636年),司府撥庫銀筑舊墟寨城,時寨城高1丈6尺,東長21丈3尺,西長26丈5尺,南廣48丈3尺,北廣43丈,四周城垣139丈1尺,土合貝灰舂筑,始為東海滘有城。
清康熙二年(1663年),添設(shè)東海滘駐防游擊。
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升轉(zhuǎn)東海滘驛丞為東海巡檢司,雍正九年(1731年)吏部奉旨依議準廣東郝總督疏請,析海豐縣之坊廓、石帆、吉康3都建置陸豐縣,因“東海滘寨地處適中,與碣石甲子二城遙為犄角,且系惠潮通衢”,擇為縣治,屬坊廓都第一圖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,陸豐廢都設(shè)區(qū),全縣設(shè)4個行政區(qū),東海滘劃歸附城區(qū)(第一區(qū))轄管。
民國二十三年(1934年),設(shè)立附城、東海兩鎮(zhèn)行政建置。
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,分設(shè)為東海一鎮(zhèn)、東海二鎮(zhèn)。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,東海一鎮(zhèn)改稱附城鎮(zhèn),東海二鎮(zhèn)改稱東海鎮(zhèn)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裁附城鎮(zhèn)并入東海鎮(zhèn),建立東海鎮(zhèn)人民政府,鎮(zhèn)委、鎮(zhèn)政府設(shè)在南堤路100號。
2004年1月,改稱東海街道。
2022年10月,東海街道正式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