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清嘉慶年間,有張姓者來此搭窩棚墾荒定居,成村后得名“張家窩棚”,后改為張家窩堡。1937年與劉太窩堡合并為一村,簡稱“張家堡”。
2021年9月,張家堡村被認定為第二批全國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。
張家堡村,原名“張家窩堡”“劉太窩堡”,建制村。隸屬登仕堡鎮(zhèn)。位于鎮(zhèn)政府西,距鎮(zhèn)政府駐地西登仕堡子村1千米。東與本鎮(zhèn)小屯村相鄰,西與秀水河子鎮(zhèn)馬家堡村接壤,南與溝為界,北與秀水河子鎮(zhèn)吳家堡村毗連。
該村土地總面積6.8平方千米,耕地面積8829畝,林地面積1350畝。地勢平坦,土質為沙堿土。主要農作物為玉米。經濟作物為甜瓜、樹莓、棚菜。主導產業(yè)為甜瓜。
1981年總戶數336戶,總人口1367人。2003年總戶數375戶,總人口1387人。2011年總戶數385戶,總人口1490人。少數民族有滿族70戶、310人,蒙古族3戶、7人,錫伯族1戶、3人。
在村西有一座1994年9月落成的鋼筋水泥結構橋,橋長30米,寬7米。
前張家堡屯,自然屯。隸屬張家堡村。位于張家堡南2千米,地勢為平原。該村村民原大部分居住在秀水河邊,1951年至1953年間,為防洪水災害,搬遷到現址。因村落位于張家堡村南,遂名“前張家堡”。
該村土地總面積1450畝,耕地面積1150畝。2003年總戶數66戶,總人口228人。
張家堡村與巴爾山村、小屯村、達連屯村、西登仕堡子村、嚴千戶村、登仕堡子村、大辛屯村、石砬子村相鄰。
張家堡村附近有沈陽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、祥云生態(tài)度假村、法庫五龍山、白鶴樓、秀水河戰(zhàn)役紀念館、法庫陶瓷文化創(chuàng)意中心等旅游景點,有八虎山山楂、五龍山葡萄、法庫牛肉、登仕堡子鎮(zhèn)樹莓、沈陽羽毛畫、太陽鳥等特產,有譚振山民間故事、老龍口白酒傳統(tǒng)釀造技藝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