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清朝中期,蒙古族在此游獵放牧,在村西有條大河,每逢雨季,河水泛濫,為了便于出行放牧,人們在河上架起一座橋。他們期望橋不被水沖毀,在橋兩側放了一對小石蛤蟆,相對于大莫力克,取名小莫力克。
【小莫力克村】建制村,位于鎮(zhèn)政府西南6千米處。地勢東、西、北三面為平地,南為高崗地。轄3個自然屯。區(qū)域面積11.8平方千米,耕地面積10203畝。
〔小莫力克〕自然屯,村駐地,位于鎮(zhèn)政府西南6千米處,地勢南面高,西北部低洼,東為平緩。
清朝中期,蒙古族在此游獵放牧,在村西有條大河,每逢雨季,河水泛濫,為了便于出行放牧,人們在河上架起一座橋。他們期望橋不被水沖毀,在橋兩側放了一對小石蛤蟆,相對于大莫力克,取名小莫力克。后有陳姓、徐姓等來此居住,人口不斷增加。區(qū)城面積6.7平方千米,耕地面積6074畝。
〔金家窩堡〕自然屯,位于村南1.5千米處,地勢東南部高,西北地勢低洼。清道光年間1821年,河北河間府河間縣金家莊的金貴來此地開荒占草,繁衍生息,在此搭建窩堡,因其得名金家窩堡。后有徐姓等遷來,人口逐漸增加。區(qū)域面積2.1平方千米,有耕地1700畝。
〔五間房〕自然屯,位于小莫力克村西2.5千米處,地勢低平,多為沙堿地,東部有河流。清咸豐年間有王姓從山東王家莊遷此,開荒占草,蓋起五間土房屋居住,最初就這一家在此,故名五間房。后又有田姓、李姓、徐姓等分別從山東直隸一帶遷此,逐漸成屯。區(qū)域面積3.0平方千米,耕地面積2429畝。
小莫力克村與興勝村、大莫力克村、單家窩堡村、界力臺村、小齊家窩堡村、岔海撓村、劉家窩堡村、大王家窩堡村、任家窩堡村、敖漢窩堡村、李家窩堡村、二牛所口村、西王家窩堡村相鄰。
小莫力克村附近有為雅都市莊園、遼代頭下周城遺址、沈陽海印寺、寶塔寺、康平遼河國家濕地公園、康平臥龍湖等旅游景點,有康平寒富蘋果、康平甘薯、康平花生、康平地瓜、沈陽羽毛畫、太陽鳥等特產,有譚振山民間故事、老龍口白酒傳統(tǒng)釀造技藝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