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境內東部有“閣山”。
"1、閣山鄉(xiāng)因原境內有閣山而得名,它有一百多年歷史,從1893年(清光緒19年)歷經滿清末期、中華民國和偽滿殖民地。解放后,1946年建立人民政權,成立了第七區(qū)人民政府,1958年改稱閣山人民公社,1960年命名為閣山人民公社,1984年為閣山鄉(xiāng)人民政府。
2、地理情況
閣山地處丘陵半山區(qū),氣候溫和土質肥沃,北緯47度以北,東經126度以東,版圖呈西南北走向的不規(guī)則長方形。西南部與克音河鄉(xiāng)、靠山鄉(xiāng)接壤,東連三吉臺鄉(xiāng),南以諾敏河為界與長山鄉(xiāng)、上集鎮(zhèn)相望,北與綏中鄉(xiāng)毗鄰,全境總面積120.85平方公里,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是十六井村。
3、土地資源情況
全鄉(xiāng)總面積120.85平方公里,幅員面積170.000畝,其中:草原面積1.480畝,林地10140畝,可耕地面積105.000畝,其中:水田面積30.000畝,旱田面積75.000畝,納稅面積98.000畝。
4、行政區(qū)劃情況
閣山鄉(xiāng)現有7個行政村,58個村民組,40個自然屯,總人口16.953人,其中:勞力4.892人,總戶4.471戶,人均收入2.247元。
5.人文景觀與招商引資
閣山鄉(xiāng)有山有不,可謂是“山好水好人更好”閣山人民勤勞智慧、熱情豪爽、誠實好客,在旅游方面,建立了閣山諾敏河一日游,班車通到閣山下諾敏河畔,游客可以品嘗朝鮮風味(南韓料理)小吃,可以到朝鮮村民家中座客,有賓至如歸到家的感覺,特別是朝鮮民族男女奔放婀娜的舞姿更加令人陶醉,漫步在閣山腳下,諾敏河畔,那山水的自然景觀,使你流連忘返。
".
歷史沿革:
東北淪陷時期,設綏中村。
1946年設置第五區(qū)。
1955年改為閣山區(qū)。
1956年撤區(qū)劃鄉(xiāng),設閣山鄉(xiāng)。
1958年初,將綏中鄉(xiāng)并入,同年10月改稱閣山人民公社。
1961年將北部地區(qū)劃出,成立綏中公社;將西部地區(qū)劃出,成立克音河公社。
1984年4月改為閣山鄉(xiāng)。
2014年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,改為閣山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