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相傳元末因城郭毀于洪水,僅存四城門,故名。
四門鎮(zhèn)位于武山縣東南部,東西寬13.6公里,南北長19.5公里,總面積140.8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4.18萬畝,其中川水地3076畝,人均占有耕地1.55畝,共有30個村委會,3.11萬人。地勢為鍋盆形,海拔在1560—2700米之間,年降水量550毫米,氣候?qū)贉貛Т箨懶约撅L氣侯,四季分明。水資源豐富,西河、南河流經(jīng)鎮(zhèn)內(nèi),總長40公里,年徑流量0.8億立方米。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,利于發(fā)展蔬菜產(chǎn)業(yè)。四門鎮(zhèn)礦藏和旅游資源豐富,裸露的金剛石硬度高,色澤花紋居上品,儲存量初步測定16億立方米。境內(nèi)有全縣海拔最高的云霧山景點,山上有綿延15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場;還有終年經(jīng)聲不絕的華嚴庵、三臺山、光明寺、魁星閣、龐德故里等景點。四門交通方便,洛禮路、洛馬路穿鎮(zhèn)中心而過,村村通農(nóng)機路。集市貿(mào)易繁華,蔬菜、瓜果、服裝、布匹、五金、百貨等月成交額120萬元。中藥材購銷兩旺,年成交額達80多萬元。餐飲、住宿、運輸?shù)确展δ荦R全。
歷史沿革:
明代,屬寧遠縣仁義里。
清代,屬寧遠縣溫泉上里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后,設四門鎮(zhèn)。
1949年,為四門區(qū)四門鎮(zhèn)。
1958年,為東風公社,后并入洛門公社,為四門管理區(qū)。
1962年,為四門區(qū)四門公社。
1965年,麥山、西川公社并入四門公社。
1983年12月,改為四門鄉(xiāng)。
2001年11月,撤鄉(xiāng)建四門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