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村地處稷山縣城以西,108國道沿線,弛名中外的宋金墓和青龍寺依村而建,民風純樸,文化底蘊深厚。全村4個居民組、1200余人,耕地面積1860畝,棗樹1000余畝,人均收入4000元,交通便利,土壤肥沃,棗業(yè)發(fā)展勢頭強勁。
近年來,支村委一班人以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為契機,精誠團結(jié)、銳意進取、敢想善干,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、惠民工程:一是大力推進硬化工程,投資25萬元,硬化主干街道4條,總長2000余米,2008年6月底投資10萬元,對全村10米巷道延長及4米巷道進行全部硬化;二是努力實施園林村建設(shè),投資17萬元,栽植各種樹木;三是實施文化中心建設(shè)工程,投資12萬元,建花園式廣場一座,配套健身器材,投資5000元,建舞池一個;四是投資28萬元建標準化學校,并進行美化、綠化;五是建立衛(wèi)生長效機制,做到農(nóng)村衛(wèi)生化管理;六是投資2萬元,改造了吃水管道,并對村中40盞路燈進行更新;七是投資15萬元新建兩委場所13間,高標準、高檔次地配齊配全辦公設(shè)備,實現(xiàn)了兩委辦公有場所,黨員活動有地方,衛(wèi)生室、民兵活動室、老年活動室等一應俱全。
狠抓硬件,改善環(huán)境的同時,馬村支村委將精神文明建設(shè)提上了重要議事日常,堅持虛功實做,兩手齊抓,建強用好了圖書閱覽室、黨員遠程教育網(wǎng)兩年陣地,不斷提升村民科技文化素養(yǎng),增強了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;以宋金墓中的段氏孝文化為依托,深入挖掘傳統(tǒng)文化內(nèi)涵,結(jié)合重陽節(jié)文藝匯演和好媳婦、好婆婆評選、組織老年人旅游觀光等活動,有效豐富載體、傳承文明,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了精神文化素養(yǎng)。
馬村村與下柏村、永寧村、南陽村、吉家莊村、東渠村、原家莊村、加莊村、苑曲村、澗東村、荊平村、桐下村、上廉村、羊牧頭村、下廉村相鄰。
馬村村附近有稷山稷王廟、丁莊李家大院、稷山大佛寺、稷山三義廟、馬村墓室、李老莊玉帝廟等旅游景點,有稷山板棗、稷山麻花、稷山螺鈿、晉南釀菜、稷山釀茄子、修善鄉(xiāng)柿子等特產(chǎn),有高蹺走獸、走獸高蹺、金銀細工制作技藝、稷山傳統(tǒng)面點制作技藝(稷山麻花)、稷山高臺花鼓、稷山螺鈿漆器髤飾技藝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