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明朝初期屯田時,因氣候寒冷,曾名寒冬村,清代以冬去春來之意改稱春和村,街道因此得名。
地理位置紅塔區(qū)西北部。
國土面積192.37平方千米,其中山地占72.4%。
耕地面積2339.4公頃(比上年減少35.47公頃),其中:田1031.33公頃,地1308.07公頃;穩(wěn)產(chǎn)高產(chǎn)基本農(nóng)田1871公頃。農(nóng)業(yè)人口人均占有耕地403.07平方米(0.6畝)。
人口民族2017年,街道總戶數(shù)20334戶???cè)丝?9100人,其中:男29026人,女30074人;鄉(xiāng)村人口25650人;少數(shù)民族(主要是彝族、白族、回族等)人口7388人,占總?cè)丝诘?6%。人口自然增長率5.9‰,比上年下降0.12個千分點(diǎn)。人口密度為307人/平方千米。
行政區(qū)劃轄王大戶、春和、中所、孫井、團(tuán)山、龍池、飛井、黑村、馬橋、劉總旗10個社區(qū)居民委員會和黃草壩、波衣2個村民委員會,118個村(居)民小組,76個自然村。
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春和集鎮(zhèn)富春街41號。
歷史沿革:
元朝時期,春和街道境域?qū)傩屡d州普舍縣。
明朝時期,為衛(wèi)、所、屯分布地,屬新興州白城鄉(xiāng)。
清朝時期,分屬中和、白城、左德3鄉(xiāng)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,分屬中和鄉(xiāng)、左德鄉(xiāng)、前民鄉(xiāng)、西夷寨。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8月,分屬中和、龍吟、前民、新鳳4鄉(xiāng)。
1950年1月,分屬中和、前民、新鳳、龍吟4區(qū)。
1950年6月,分屬棋陽、中和、北城、匯溪4區(qū)。
1952年9月,組建玉溪縣第六區(qū),春和街道為鄉(xiāng)一級的行政單位。
1958年9月,成立春和公社。
1963年,為玉溪縣第六區(qū)。
1966年,撤區(qū)分設(shè)馬橋、春和公2社。
1970年,馬橋公社并入春和公社。
1984年,撤公社改設(shè)春和區(qū)公所。
1988年,改春和鎮(zhèn)。
2011年3月,改春和街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