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唐代末,有王姓村人以經營皮貨聞名,人稱王皮子。又因地臨白溝河,河溜急湍,故名王皮溜。
王皮溜鎮(zhèn)位于縣域東南部。東靠亳縣的梅城、木毗樓二鄉(xiāng),西鄰觀堂鄉(xiāng),南隔清水河與鄲城縣的張完集、汲水兩鄉(xiāng)相望,北與城郊鄉(xiāng)接壤,東北和太清宮,鄭家集兩鄉(xiāng)鎮(zhèn)毗鄰,東西長12公里,南北長11公里,面積75.5平方公里。
該鄉(xiāng)地勢低洼,最高海拔40米,最低37.5米,北部多兩合土。白溝河貫穿東西八個行政村,建有李樓水閘,宜于灌溉。耕地面積。78496畝,適宜種植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高梁和棉花、煙葉、芝麻等。王皮溜集西2公里處,有欒臺遺址,呈方形,高約4米,面積約10畝,據(jù)考證為龍山文化遺址,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該鄉(xiāng)大劉莊,在1938年冬,新四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彭雪楓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留守處就設在該村。華佗廟
華佗廟位于鹿邑縣王皮溜鎮(zhèn)張斌營村。年代為清。2016年1月22日華佗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歷史沿革:
清代為王皮溜鎮(zhèn)。
1912年為英武鄉(xiāng)。
1949年為鹿邑縣第二區(qū)(汲水區(qū))王皮溜鄉(xiāng)。
1956年設王皮溜中心鄉(xiāng)。
1958年撤鄉(xiāng),設王皮溜人民公社。
1961年改王皮溜區(qū)。
1965年復名王皮溜人民公社。
1983年改鄉(xiāng)。
1990年撤鄉(xiāng)設王皮溜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