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蘭縣地名由來:1958年由都蘭縣析置茶卡工作委員會,次年改現(xiàn)名,烏蘭系蒙古語紅色之意,因境內烏蘭布拉格(紅水泉)得名;因境內有烏蘭諾爾(即茶卡鹽池)而得名;另據《中國地名辭源》:以象征革命政權。
2021年9月,烏蘭縣被列為整縣(市、區(qū))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(fā)試點。
2021年5月,烏蘭縣人口數量為3.15萬人,位列海西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,位列青海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0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815位。
2021年1月,國家民委命名烏蘭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(qū)。
2020年12月,烏蘭縣上榜2020中國城市創(chuàng)新百佳示范縣市榜第66名。
2020年7月,烏蘭縣被確定為青海省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(qū)。
2018年11月,首批國家創(chuàng)新型縣(市)建設名單公布,烏蘭縣入圍
2018年2月,烏蘭縣上榜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(fā)展基本均衡縣(市、區(qū))名單。
烏蘭縣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東部??偯娣e10784平方千米。2003年末總人口3.9萬人。以漢族人口居多,蒙古族為主體,還有藏、回、土等20多個少數民族。
縣人民政府駐希里溝鎮(zhèn),距州府駐地110千米。郵編:817100。代碼:632821。區(qū)號:0977。拼音:WulanXian。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,四周高山矗立,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,地勢低平,鹽湖和沙漠廣布。境內有希賽盆地、茶卡盆地、卜浪溝盆地等。都蘭河自東北向西南、賽什克河自北向南流入境內。年均氣溫3.8℃。年隆水量159.3毫米。
烏蘭縣轄4個鎮(zhèn):希里溝鎮(zhèn)。茶卡鎮(zhèn)??驴骆?zhèn)。銅普鎮(zhèn)。境內有: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場。
氣候條件
烏蘭縣深居大陸腹地,氣候條件較好,屬大陸性氣候,夏秋季平均氣溫在20℃左右,縣內天然原始森林遍布多處。經過多年建設,縣內交通比較發(fā)達,青新公路、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穿越境內,已成為縣內主要交通運輸干線。目前,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3000門,數字微波、蘭西拉光纜均通過縣內,已開通126無線尋呼和139數字移動通信,形成了立體郵電通信網絡;縣內各鄉(xiāng)、鎮(zhèn)都已通電話、通郵路、通公路。龍羊峽—烏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基本建成,使烏蘭在開發(fā)中獨具電力優(yōu)勢。
自然資源
縣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,是發(fā)展地方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。農業(yè)方面的耕地、草場、森林、灌木;野生動、植物;藥用植物;地表、地下水資源;礦產資源以及風能、太陽能資源,都是烏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,開發(fā)前景十分廣闊。現(xiàn)有可耕地7.64萬畝,絕大部分為水澆地,主要農作物有:小麥、油菜、豌豆、青稞、洋芋和多種蔬菜。1997年,在農民承包的責任田上設置的大面積高產示范田,春小麥平均畝產達851.29公斤。烏蘭縣現(xiàn)有可利用草場面積711.8萬畝,生長著190余種野生植物,主要畜種有綿羊、山羊、牦牛和駱駝等。烏蘭半細毛和山羊絨是加工各類皮毛制品的優(yōu)質原料?
經濟發(fā)展
2005年全縣地區(qū)生產總值(GDP)22958萬元,人均地區(qū)生產總值(GDP)6053元。其中,第一產業(yè)增加值6746萬元,第二產業(yè)增加值12129萬元,第三產業(yè)增加值4083萬元。2005年,完成地區(qū)財政總收入4893萬元,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467萬元;全縣農村牧區(qū)居民人均純收入2024元。文化、教育、衛(wèi)生、體育以及廣播電視事業(yè)得到快速發(fā)展,群眾就醫(yī)就學條件明顯改善。
歷史沿革
從公元1725年,先后為蒙古族左翼和碩特部西前旗、西后旗和北左末旗的駐牧地。民國六年(1917年)屬海西地區(qū)都蘭理事公署,1949年隸都蘭縣人民政府,1958年由都蘭縣析置茶卡工委,轄今烏蘭縣境域,1959年改為烏蘭縣。
2000年,烏蘭縣轄3鎮(zhèn)、3鄉(xiāng)?!「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36015人,其中各鄉(xiāng)鎮(zhèn)人口(人):希里溝鎮(zhèn)12454茶卡鎮(zhèn)2451柯柯鎮(zhèn)7893巴音鄉(xiāng)2566銅普鄉(xiāng)4264賽什克鄉(xiāng)6387
2001年2月21日,青海省人民政府(青政函[2001]11號文)批復:撤銷巴音鄉(xiāng),并入茶卡鎮(zhèn)。
2001年底,烏蘭縣轄3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,33個村(牧)委會。
希里溝鎮(zhèn):駐西莊村,轄西莊、北莊、河東、東莊
柯柯鎮(zhèn):駐柯 柯,轄中村、東村、西村
茶卡鎮(zhèn):駐茶 卡,轄茶卡、塔拉、巴音、那仁、烏蘭哈達、扎布寺、巴音河灘、夏艾里溝
賽什克鄉(xiāng):駐賽什克,轄懷燦吉、卜浪溝、納木哈、南柯柯、賽什克、北柯柯、東沙溝、西沙溝、南沙溝、托海、洛順、園山
銅普鄉(xiāng):駐中尕巴,轄都蘭河、察汗諾、河北、河南、察汗河、上尕巴
2005年,烏蘭縣調整鄉(xiāng)鎮(zhèn)行政區(qū)劃:1、撤銷賽什克鄉(xiāng),并入柯柯鎮(zhèn)。2、撤銷銅普鄉(xiāng),設立銅普鎮(zhèn),鎮(zhèn)政府駐地和鎮(zhèn)區(qū)行政區(qū)劃范圍不變,實行鎮(zhèn)管村體制。
鄉(xiāng)鎮(zhèn)簡介
(以下摘自“青海省民政廳網站”,估計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資料。本站對個別之處做了更新)
希里溝鎮(zhèn) 縣府駐地。位于縣境中部。人口0.4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藏、東鄉(xiāng)、保安等少數民族。面積76平方千米。轄東莊、西莊、北莊、河東4個村委會。1950年屬都蘭縣第一區(qū)(即希里溝區(qū)),1953年設希里溝鄉(xiāng),1958年歸茶卡工委,1959年改為希里溝公社,1963年改為希里溝鄉(xiāng),1969年改為希里溝公社,1984年改為希里溝鎮(zhèn)。
茶卡鎮(zhèn) 位于縣境東端,距縣府駐地74千米。人口0.1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回、土等少數民族。面積10平方千米。轄區(qū)內無村(牧)居委會,駐有茶卡鹽廠等企事業(yè)單位。1958年設縣級茶卡工委,隸海西州,1959年隸屬茶卡公社,1963年恢復茶卡區(qū),1972年撤銷茶卡區(qū)公所歸茶卡公社,1985年設立茶卡鎮(zhèn)。
柯柯鎮(zhèn) 位于縣境西部,距縣府駐地19千米。人口0.3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回等少數民族。居民大多數是柯柯鐵路段和鹽廠職工和家屬??偯娣e125平方千米。轄東村、西村、中村3個村委會。原為柯柯鹽廠,隨鹽湖開發(fā)居民不斷增多,于1984年設柯柯鎮(zhèn)。
賽什克鄉(xiāng) 位于縣境西部,距縣府駐地10千米。人口0.5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藏、回、土等少數民族,其中蒙古族占38.2%。面積0.8萬平方千米。轄賽什克、南柯柯、北柯、卜浪溝、懷燦吉、東沙溝、西沙溝、南沙溝、納木哈、托海10個村(牧)委會。1956年建賽什克鄉(xiāng),1959年改為賽什克公社,1963年改設賽什克鄉(xiāng),1969年改賽什克公社,1984年改為賽什克鄉(xiāng)。
巴音鄉(xiāng) 位于縣境東部,距縣府駐地72千米。人口0.2萬,以蒙古族為主,占總人口的63.5%,還有漢、回、土、撒拉、樟等民族。面積0.2萬平方千米。轄塔垃、巴里河灘、烏蘭哈達、扎布寺、那仁、夏艾里格、茶卡、巴音8個村(牧)委會。1956年設茶卡鄉(xiāng),1959年改為茶卡公社,1984年改為巴音鄉(xiāng)。
銅普鄉(xiāng) 位于縣境東北部,距縣府駐地12千米。人口0.4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藏、土等少數民族,其中蒙古族占總人口的42%。面積0.3萬平千米。轄都蘭河、察漢諾、上尕巴、察漢河、河北、河南6個村(牧)委會。1956年建銅普鄉(xiāng),1959年改為銅普公社,1984年改為銅普鄉(xiā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