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熊背地名含義有二:一據(jù)《魯山地名志》載,古時店鋪設(shè)在路旁山崗上,其崗如伏熊之背,始名熊背店,易名熊背街,簡稱熊背。另說王莽追劉秀經(jīng)此馬鞍脫落,王莽以為不吉,重新置備馬鞍,故名重備,后以諧音稱為熊背。
魯山縣轄鄉(xiāng)。1969年建熊背公社,1983年改鄉(xiāng)。位于縣境南部,面積130.1平方公里,人口2萬。焦枝鐵路和鄭(州)南(陽)西線公路、洛(陽)南(陽)公路穿境。轄熊背、茶庵、雁鳴莊、寶山、橫梁河、大年溝、孤山、交口、月明石、桃園溝、黃土嶺、草店、南子營、大麥王、葛莊、宿王店、寺前、老廟莊、曬衣山19個村委會。礦藏有金、鐵、花崗巖、蛭石、滑石。農(nóng)業(yè)主產(chǎn)小麥、玉米、紅薯、豆類、水稻,特產(chǎn)柞蠶繭、竹子、板栗、花椒、中藥材。古跡有黑陰寺、黃崗寺遺址。石碑溝為宋代抗金名將牛皋故里,存牛皋衣冠冢。有歷史上著名的“三鴉路”,歷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歷史沿革:
明嘉靖年間屬大寧鄉(xiāng)。
清嘉慶年間屬阜里。
民國末屬魯南鄉(xiāng)。
1949年屬沙南縣三區(qū),后為魯山縣六區(qū)。
1956年屬瀼河區(qū),設(shè)交口、熊背2鄉(xiāng)。
1958年屬瀼河公社。
1961年屬瀼河區(qū)。
1969年成立熊背公社,直屬縣。
1983年改設(shè)熊背鄉(xiāng),屬魯山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