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大風洞鎮(zhèn)因駐地西南有天然溶洞稱大風洞(又稱云溪洞)而得名。
在凱里市西北部。面積168平方公里。人口3.23萬,其中苗族等民族占75.2%。轄27村委會。1932年置云溪鎮(zhèn)、平良鎮(zhèn)及冠英鄉(xiāng)、都黎鄉(xiāng)。1942年為平良、冠英、都黎3鄉(xiāng)。1953年析設大風洞、下寨、都黎、平良、冠英、官莊、梨山等鄉(xiāng)。1956年撤銷都黎、下寨、梨山等鄉(xiāng)。1958年撤鄉(xiāng)建高峰公社,1961年后析建大風洞、冠英、平良3公社。1984年公社改鄉(xiāng)。1992年合并置大風洞鄉(xiāng)。鄉(xiāng)境多林木。有煤、重晶石礦。有中小學26所。鄉(xiāng)人民政府駐地大風洞,又名云溪,在凱里西北22公里,峽谷巖東麓。人口520,有漢、苗等民族。海拔880米。以村西南里許石灰?guī)r洞穴——大風洞得名。設農(nóng)貿(mào)集市。大風洞、老君洞、虎場坡是當?shù)孛缱鍌鹘y(tǒng)節(jié)日蘆笙會活動場所。貴鲇公路經(jīng)此。
歷史沿革:
元代時期,屬麻峽縣(今麻江縣)。
明、清時期,屬清平縣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,為爐山縣第一區(qū)第三分區(qū)。
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置云溪鎮(zhèn)、平良鎮(zhèn)、老君鄉(xiāng)、觀音鄉(xiāng)、黎山鄉(xiāng)、都黎鄉(xiāng)。
民國二十五年(1936年),置都黎、觀音山(冠英)2聯(lián)保。
民國三十年(1941年,改為都黎鄉(xiāng)、冠英鄉(xiāng)。
1949年,都黎鄉(xiāng)改名平良鄉(xiāng),冠英鄉(xiāng)名沿用。
1953年,平良鄉(xiāng)析為平良、都黎、大風洞、下寨4鄉(xiāng),冠英鄉(xiāng)析為冠英、官莊、黎山3鄉(xiāng)。
1958年,上述7鄉(xiāng)和原屬清平鎮(zhèn)的老君寨鄉(xiāng)合并建立高峰公社。
1961年,改設為平良、大風洞、冠英3公社。
1984年,改為平良、大風洞、冠英3鄉(xiāng)。
1992年1月,平良、大風洞、冠英3鄉(xiāng)合并為大風洞鄉(xiāng)。
2016年1月29日,撤銷大風洞鄉(xiāng),設置大風洞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