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娜姑鎮(zhèn)因彝語“納姑”音譯而得名。
2019年7月,娜姑鎮(zhèn)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(yè)產業(yè)強鎮(zhèn)建設名單。
娜姑鎮(zhèn)位于云南省會澤縣西部,東距縣城23公里,東接金鐘鎮(zhèn)、五星鄉(xiāng);南鄰大海鄉(xiāng);西瀕小江和金沙江,與東川區(qū)及四川省會東縣隔水相望;北與老廠鄉(xiāng)和巧家縣蒙姑鄉(xiāng)接壤。地理位于北緯26o19'~26o35',東經103o03'~103o14',鎮(zhèn)境內東西最大橫距17公里,南北縱距30公里。鎮(zhèn)政府駐地地理坐標為北緯26o31'東經l03o09',海拔1920m。系滇、川兩省交界的烏蒙山區(qū)腹地。
娜姑鎮(zhèn)土地總面積264.9平方公里,其中:壩區(qū)25平方公里,占土地總面積的9.5%;山區(qū)239.9平方公里,占90.5%。西部邊緣為小江斷裂帶和著名的泥石流區(qū)。由于受小江、金沙江的強烈切割,河谷部分巖層垂直裂隙,形成深邃峽谷。整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,呈階梯式下降,形成三級階地的小壩子:拖車壩子,海拔2180米,面積7千畝;娜姑壩子,海拔1920米,面積3萬畝;干海子壩子,海拔1620米,面積3千畝。境內最高海拔2896米(白龍?zhí)读蛔?,最低海拔695米(小河口),全鎮(zhèn)相對高差220l米。
娜姑鎮(zhèn)境內群山綿亙,有大小山峰33座,屬烏蒙山脈,均為由西北東南走向。其中白龍?zhí)读鹤雍0?896米,大竹山海拔2865米,那紅山海拔2679米,薄刀嶺海拔2410米,蓮花山海拔2271米。
主要河流有小江、以禮河及海河,皆屬金沙江水系。小江發(fā)源于尋甸縣清水海,由南向北流入金沙江,全長148公里,下游流經娜姑鎮(zhèn)境內28公里,流域面積60.4平方公里,河床高差305米,平均坡度為10.9%。以禮河發(fā)源于待補鎮(zhèn)的野馬川,由南向北流經巧家縣匯入金沙江,全長122公里,流域面積2558平方公里,河床高差1400米,年均流量15.9立方米/秒。海河發(fā)源于娜姑壩子北部,向南流經隧洞后,轉向北流經王家山注入小江。全長28公里,年均流量1.24立方米/秒,流域面積191.7平方公里,河床高差為1220米,平均坡度40.3%,有效灌溉面積2121畝。
全鎮(zhèn)屬南溫帶高原季風氣候,其特點是:夏無酷署,冬無嚴寒,四季不分明,干濕分明,由于境內地形地貌復雜,海拔相對高差大,立體氣候十分明顯,各種自然災害頻繁。境內冬季由于受大陸季風氣候影響,氣候干冷,雨量少,晴天多,風干物燥,年平均氣溫13.1oC,最熱月7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9.4oC,最冷月1月份月平均氣溫5.1oC.。
歷史沿革:
始建于西漢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屬堂瑯縣轄地。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為東川土府轄地。
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為四川東川軍民府轄地。
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設則補汛(那烏汛),歸東川營管轄。
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“庚戌之變”中,娜姑土目祿良正殺以則塘兵起事,響應烏蒙彝族土酋祿萬福叛亂。
鄂爾泰平定祿天佑之亂,在牛欄江東川廢六營長、九伙目而置四鄉(xiāng)八里,彝族地名全部廢止不用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,會澤地區(qū)裁東川府,改名東川縣,娜姑鎮(zhèn)屬云南滇中道。
1950年7月,成立娜姑區(qū)公所和鄉(xiāng)。
1958年,成立娜姑公社。
1964年12月,恢復會澤縣,改隸曲靖地區(qū),為會澤縣轄地。
1984年,娜姑公社改娜姑區(qū)。
1987年,改娜姑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