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原名查干浩特,蒙古語意為白色的城,1993年由縣級白城市改設,因地處洮兒河(洮河、太沵、它漏、撻魯、陀羅、滔爾、陀喇等)北岸得名,據《欽定盛京通志》:滔爾河,蒙古語是網的意思,因河面寬闊,支流多如織網得名。
2021年7月,水利部公布洮北區(qū)為第四批節(jié)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(qū))。
2021年5月,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洮北區(qū)人口數量為35.61萬人,位列白城市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位,位列吉林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4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506位。
2021年3月,洮北區(qū)上榜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(yè)化統防統治創(chuàng)建縣推評名單。
2021年1月,2020年鄉(xiāng)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(qū)排名發(fā)布,洮北區(qū)位列第229名。
2020年12月,農業(yè)農村部辦公廳認定洮北區(qū)為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2019年8月,緊密型縣域醫(yī)療衛(wèi)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名單出爐,洮北區(qū)榜上有名。
2018年8月,洮北區(qū)獲得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(qū)創(chuàng)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。
洮北區(qū)位于吉林省西北部,松嫩平原西端,東經122°19"~123°10",北緯45°2′4"~45°55′2"之間。地處吉林省、黑龍江省、內蒙古自治區(qū)交界處的松嫩平原洮兒河沖積扇上,東、東北與大安市、鎮(zhèn)賚縣相連,西、南和西北與洮南市以洮兒河為界,北與內蒙古自治區(qū)科爾沁右翼前旗毗鄰。
洮北區(qū)轄區(qū)面積2576.4平方公里,下轄1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148個行政村、7個街道辦事處41個社區(qū)、1個農場、1個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和1個精品牧業(yè)發(fā)展區(qū)。
一、鄉(xiāng)(鎮(zhèn))
東風鄉(xiāng)、三合鄉(xiāng)、東勝鄉(xiāng)、金祥鄉(xiāng)、德順蒙古族鄉(xiāng)、平安鎮(zhèn)、平臺鎮(zhèn)、青山鎮(zhèn)、林海鎮(zhèn)、洮河鎮(zhèn)、到保鎮(zhèn)、嶺下鎮(zhèn)。
二、街道辦事處
海明街道辦事處、長慶街道辦事處、瑞光街道辦事處、明仁街道辦事處、鐵東街道辦事處、新立街道辦事處、新華街道辦事處。
歷史沿革:
洮北區(qū)歷史悠久,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就已經有原始部落居民在這里生息、繁衍。
春秋、戰(zhàn)國和秦時期屬東胡地。
漢代屬扶余與鮮卑相間之地。
三國、兩晉時期為夫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。
南北朝時期屬勿吉地,隋時屬契丹地。
隋唐統一中國后,唐貞觀二十二年(648),唐朝在營州(今遼寧朝陽)設松漠都督府。
公元十世紀初屬遼管轄。
公元十二世紀初屬金管轄,直到金章宗承安三年(1198),降泰州為金安縣。
公元1234年后,屬元朝管轄。
公元1387年后,屬明朝管轄。
泰寧衛(wèi)“臺州所”(站)置于故泰州城,管轄這一區(qū)域。
公元十六世紀初,清朝政權建立后不久,為內蒙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圖郡王游牧之地。
清光緒二十八年(1902),白城子與雙流鎮(zhèn)(今洮南)兩地同時開放。
此地處于洮兒河流域,土壤肥沃,招佃開墾大增,村落日多。
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盛京將軍增祺奏請放荒設治。
招徠墾戶,清光緒三十年(1904)五月,在白城子設靖安縣,為奉天省所轄,隸屬洮南府。
1914年改稱洮安縣。
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之后,廢道制,改奉天省為遼寧省,洮安縣隸屬遼寧省。
同年6月,興安區(qū)屯墾公署駐地白城子。
12月,經東北政務委員會準予備案,設立白城子市政籌備處,名為興安市。
1931年日本侵略東北占據白城子后,興安區(qū)屯墾公署、興安市政籌備處就此告終。
1934年洮安縣劃歸龍江省管轄。
1938年改洮安縣為白城縣。
1945年12月,開始建立我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權,白城縣又改為洮安縣,屬黑龍江省。
1946年9月,洮安縣劃歸遼北(遼吉)省管轄,1947年春至1948年秋為中國共產黨遼吉省委員會、遼北省政府、遼吉軍區(qū)所在地。
1948年7月,洮安縣劃歸嫩江省。
1949年8月,歸黑龍江省管轄。
1950年10月,再改稱白城縣。
1954年由黑龍江省劃歸吉林省。
1958年10月,白城、洮南兩縣合并為洮安縣,原白城縣城關及城郊設市,即為白城市。
1993年6月14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銷吉林省白城地區(qū)行政公署,設立白城市(地級);撤銷白城市(縣級),設立白城市洮北區(qū)(縣級),隸屬吉林省白城市,一直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