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駐地薄荷臺屯得名。1956年3月命名薄荷臺鄉(xiāng)?!氨『膳_",一說,滿語,“土堆子”之意;另一說,蒙古語,“忙牛"或“角力"的意思。
2014年6月,環(huán)境保護部授予薄荷臺鄉(xiāng)2012—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(tài)鄉(xiāng)鎮(zhèn)稱號。
位于肇源縣東部,距肇源縣城30公里,東、西、北分別與三站鎮(zhèn)、二站鎮(zhèn)、肇洲縣托古鄉(xiāng)接壤,南臨松花江,與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。全鄉(xiāng)總面積196平方公里,轄7個行政村,34個自然屯,總人口19,000人?,F(xiàn)有耕地101,162畝,其中:水田8200畝,占耕地面積的7.8%。全鄉(xiāng)現(xiàn)有草原面積4000畝,水面2025畝;林地13,000畝,經(jīng)濟林面積1500畝,占林地總面積的12%。
歷史沿革:
清末,出放荒地,始有人定居墾殖。
中華民國時期,隸屬郭爾羅斯后旗第三區(qū)管轄。
東北淪陷后期,設花爾村。
1945年“九三”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1946年初設置花爾區(qū),同年末并入二站區(qū),后改稱第三區(qū)。
1951年從第三區(qū)劃出,設置第十一區(qū)。
1956年3月,設置薄荷臺鄉(xiāng)。
同年4月,改隸肇源縣。
1958年9月,改稱薄荷臺人民公社。
1984年3月,改為薄荷臺鄉(xi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