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《太原郭氏族譜•序》:南埕高山環(huán)抱,滬、芹二溪匯合,綠水青山,景色翠秀,有“藍田可種玉”之喻。因方言藍田與南埕諧音得名。
2021年12月,南埕鎮(zhèn)被命名為2021年度福建省森林城鎮(zhèn)。
2011年4月,環(huán)境保護部授予南埕鎮(zhèn)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(tài)鄉(xiāng)鎮(zhèn)稱號。
南埕鎮(zhèn)歷史悠久,早在宋代就有人群在此聚居生息,南宋景定五年(1264年),元朝興起,陳瑜從河南開封避亂開基龍山(今連山),為史載開發(fā)南埕最早氏族之一。之后阮姓氏族到梓垵開基。當時屬福建省清源郡德化縣永寧鄉(xiāng)善均里。
元代,南埕屬泉州分省德化縣永寧鄉(xiāng)清太里,先后有黃氏移居梓垵古格,林氏開發(fā)大南埕。
明代實行屯墾政策,一些外來軍士留居德化開發(fā),前鋒危氏,塔兜張氏,南埕任氏,寺內(nèi)王氏均是洪武撥軍從外地遷來定居。那時南埕人口有了一定的增長,西山范、張、蔡氏,望洋程、王氏,楓坑張氏,高漈羅、王氏,大南埕王氏,半嶺章氏,許厝周氏等都相繼定居開發(fā)。值時,南埕屬泉州府德化縣清太里。
清代,南埕屬清太里的登龍社、南埕社和肖坑社(后改為奎光社),部分屬在坊里茅岐社(文興社)。建國前,分別屬西南鄉(xiāng)、瑞上鄉(xiāng)、霞碧鄉(xiāng)和水口鄉(xiāng);建國后,行政區(qū)域多次變化,初期高漈、南埕、西山屬西南鄉(xiāng),蟠龍、連山屬瑞上鄉(xiāng),棗坑屬霞碧鄉(xiāng)。1950年高漈、西山、棗坑屬二區(qū),南埕、蟠龍屬三區(qū);1951年棗坑屬七區(qū);1952年西山、高漈屬二區(qū),南埕屬三區(qū),連山、蟠龍屬九區(qū);1955年新設(shè)前鋒、許厝鄉(xiāng),屬二區(qū),新設(shè)梓垵鄉(xiāng),屬九區(qū);1956年西山、許厝、高漈鄉(xiāng)屬雷峰區(qū),蟠龍、連山鄉(xiāng)屬水口區(qū)。1958年10月公社化時,南埕、連山、蟠龍、梓垵屬水口公社,西山、前鋒、高漈、許厝屬雷峰公社,棗坑屬霞碧公社;1961年連山、蟠龍、梓垵、許厝屬許厝公社,望洋以南的地區(qū)屬高漈公社。棗坑屬霞碧公社。1965年,原高漈公社所轄的高漈、半嶺、前鋒、西山、南埕、棗坑、望洋大隊和許厝公社所轄的許厝、連山、蟠龍、梓垵大隊合拼組建南埕人民公社。1980年冬增設(shè)塔兜大隊。1984年9月改南埕人民公社為南埕鄉(xiāng)人民政府。1991年元月南埕撤鄉(xiāng)建鎮(zhèn)。
南埕鎮(zhèn)位于東經(jīng)118°15’~118°32’,北緯25°33’一25°45’,地處德化縣東部,介于戴云山東面與石牛山西北側(cè)之間,海拔大多在300~850m之間。東接水口,西連雷峰,南鄰龍門灘,北抵桂陽。全鎮(zhèn)土地總面積約為241.05平方公里,東西長13.75公里,南北長22.5公里。
南埕村
南埕村位于德化縣東部,距德化城關(guān)33公里,坐落于天平城(蘇十萬抗元遺址)下,桃仙溪與芹溪交匯處?!熬G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?!边@里山清水秀,氣候溫和,交通便利,旅游資源極其豐富,桃仙溪從村中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