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,福建省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廳認定鄭厝村定為第二批福建省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鎮(zhèn)。
2021年11月,福建省愛衛(wèi)辦命名鄭厝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(wèi)生村。
宋代,滎陽鄭氏從仙游遷居于此,故稱“鄭厝”。因人丁興旺析為“上鄭”和“下鄭”,并演變成為角落地名。
村中有兩處歷史古跡“二十四都宮”、“宅上坊”,遠近聞名,逐漸演變成為角落地名。
“二十四都宮”,又名“都祀宮”。清代《鋪錦新厝黃氏族譜》記載,黃方安,字乾察,卒于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“葬本處都祀宮”。
“宅上坊”,位于龜湖鄭厝。據(jù)道光《晉江縣志》卷十二《古跡·宅坊》記載,該坊系鄭厝鄭氏“宅上房”裔孫鄭宗焞中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癸巳科舉人時所立牌坊。
宅上房,又稱迪尚房或宅尚房。并由原先的房頭名演變成為角落地名,鄉(xiāng)人俗稱為“宅樹尾”(即宅上尾)。清代《鋪錦新厝黃氏舊譜》記載,黃方遂(1676—1741年),字乾養(yǎng),“娶本都(二十四都)宅上鄭氏,號柔淑,歲貢生、古田縣學(xué)教諭諱兆綱公胞妹”。
下樓 明清時期,鄭厝、后宅交界處,尚有一古村落,名叫“下樓”,亦稱“霞樓”,吳氏聚居于此。清代《鋪錦新厝黃氏舊譜》記載,黃清時(1742—1790年),字浚因,“娶福安霞樓吳氏”。清末,下樓村落廢棄,吳氏遷往山雅。鄭厝老人協(xié)會會址前,原本尚保留幾段殘破墻壁,人稱“下樓壁”,即是舊時下樓吳氏居住的房屋遺跡。
(李國宏 鄭國賢)
鄭厝村與塘頭村、鋪錦村、玉浦村、山雅村、松茂村、寶源社區(qū)、塘后村、前園村、桿頭村、雪上村、上浦村、蘇厝村、后宅村、后垵村相鄰。
龜湖蔡氏祖祠
龜湖蔡氏祖祠位于寶蓋鎮(zhèn)鄭厝村,建于清代,民國重修。坐東北朝西南,兩落三開間磚石木結(jié)構(gòu),由大門、前廳、中廳和后廳等組成,建筑面積200平方米。中廳面闊三間,進深三間,穿斗式梁架,硬山頂。石雕、
鄭厝村附近有龜湖蔡氏祖祠、寶蓋山風景區(qū)、石獅姑嫂塔、朝天寺、泉州港古建筑、虎岫禪寺等旅游景點,有永寧太平洋牡蠣、古浮紫菜、甜粿、石獅甜粿、安海捆蹄、紅膏蟹等特產(chǎn),有端午節(jié)(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(xí)俗)、姑嫂塔傳說、石獅燈謎、泉州籠吹、泉州刣獅、泉州踢球舞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