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鎮(zhèn)政府駐地北部,三面臨海,東接蚶江,村舍呈帶狀聚落。傳說古時有一個私塾先生臨江興辦私塾,取“錦江”為名,后村落沿用錦江之稱。該村原屬蚶江。1958年公社化后,始從蚶江大隊析出設立錦江大隊。人口2570多人,居民以討小海及海上養(yǎng)殖紫菜、鰻苗為業(yè),也有一部分人經(jīng)營海上運輸業(yè)。因大部分村民姓紀,故又稱“紀厝”。紀姓系明朝初年從東垵遷徙而來。清乾隆年間蚶江鹿港對渡后,又有許多人遷居臺灣等地。
元代捐資重建六勝塔的富商凌恢甫即錦江人。凌恢甫在蚶江的府第,人稱“五落大厝”(五進)。清遷界時被毀,后幾經(jīng)變遷,原址建為民房,至今尚遺留一些建筑遺物,還有“五落大厝巷”地名。凌恢甫生前除重建六勝塔外,還修筑蚶江古渡碼頭,營建蚶江石城、候舟亭,府第、寺廟群等。凌恢甫府第原有石門神一副,今只剩尉遲恭石像,被移筑在后垵西組民居壁上,鄉(xiāng)人敬稱為“壁將軍”,當作神祗供奉。此后,“壁將軍”所處之道路被稱為“將軍路”。(祖武)
錦江村與石漁村、蚶江村、錦里村、石農(nóng)村、大廈村、蓮中村、蓮東村、蓮西村、石壁村、洪窟村、東垵村、錦亭村、水頭村、厝仔村相鄰。
錦江村附近有寶蓋山風景區(qū)、石獅姑嫂塔、朝天寺、泉州港古建筑、虎岫禪寺、六勝塔等旅游景點,有永寧太平洋牡蠣、古浮紫菜、甜粿、石獅甜粿、安海捆蹄、紅膏蟹等特產(chǎn),有端午節(jié)(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)、姑嫂塔傳說、石獅燈謎、泉州籠吹、泉州刣獅、泉州踢球舞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