祿勸縣地名由來:《南詔野史》載:“祿勸為羈糜宗州地,蠻名洪農(nóng)碌券”。元代,賽典赤主滇,嫌“夷名不雅訓”改碌券為祿勸,祿勸一名由此而來,并延用至今。
2022年4月,祿勸縣被列為2022年度云南省重點幫扶縣“一縣一業(yè)”示范創(chuàng)建縣(中藥材產(chǎn)業(yè))。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祿勸縣人口數(shù)量為37.89萬人,位列昆明市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10位,位列云南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45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1429位。
2020年7月,全國愛國衛(wèi)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祿勸縣為2020年國家衛(wèi)生鄉(xiāng)鎮(zhèn)(縣城)。
2020年6月,祿勸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(長征片區(qū)(紅一方面軍))。
2018年12月,國家民委命名祿勸縣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(jié)進步示范區(qū)。
2018年2月,祿勸縣上榜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(fā)展基本均衡縣(市、區(qū))名單。
2015年3月,祿勸縣獲得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(qū)創(chuàng)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。
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是云南省昆明市轄郊區(qū)縣。位于昆明市北部,東北接東川市,東臨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,南連富民縣,西、西南和武定縣毗鄰,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的會理、會東兩縣相望。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屏山鎮(zhèn),位于縣境南端、掌鳩河西岸的秀屏山麓,海拔1679米,年平均氣溫15.6℃,距昆明市區(qū)90公里。祿勸東西寬69公里,南北長105公里,總面積4249平方公里。其中,山區(qū)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.4%。1990年末,境內(nèi)居住著彝、苗、漢、傈僳、傣、壯、哈尼、回等24個民族共422075人。其中,少數(shù)民族人口占全縣總?cè)丝诘?9.3%。
自然地理
祿勸地處南北向切割的橫斷山脈中段及滇池斷陷帶上,地形較為復雜。綿亙聳立的群山與深邃的江河溪澗相間,地表被縱橫交錯的溪河切割,南部較完整,中部和北部較破碎。最為明顯的是自南向北而流的普渡河與自北向南而流的掌鳩河,把縣境切割為三大塊,形成很多斷裂帶。東部和東北部的翠華、中屏、九龍、轉(zhuǎn)龍、烏蒙、雪山、則黑、馬鹿塘等地區(qū),地殼運動劇烈,地震和滑坡頻繁。
境內(nèi)地勢東北高、西南低,自東北向西南呈階梯狀緩降。雄峙東北的烏蒙雪山主峰馬鬃嶺為最高點,海拔4247米;普渡河與金沙江匯合處的小河口為最低點,海拔746米,相對高差3501米。由于地勢高低懸殊,氣候呈垂直變化,形成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特點。但全縣仍然是雨量適中,氣候溫和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四季如春。在崇山峻嶺之間,依次分布著相對平緩的臺地和沖積帶,稱“壩子”,是糧食和經(jīng)濟作物的主要產(chǎn)區(qū)。
自然資源
廣闊的山林和土地上,有裸子植物130多種,被子植物127種。用材林有云南松、華山松、云南油杉、冷杉、旱冬青、白楊、桉樹、樟樹、椿樹等;經(jīng)濟林有油桐、油橄欖、山碴、花椒、蘋果、桔子、板栗、核桃等;綠化防護林有梧桐、柳樹、圣誕樹、竹等;薪炭林有棟類及其他雜木樹。其中,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蘇鐵、急尖長苞冷杉和三級保護的黃杉、三尖杉、大王杜鵑等珍稀樹種。野生動植物藥材有2000多種,名貴藥材15種,屬國家重點藥材品種有254個。野生食用菌品種繁多,松茸、牛肝菌是出口創(chuàng)匯的主要菌種。
礦藏比較豐富。主要有鐵、銅、鉛、鋅、銀、鈦、硫鐵、磷、芒硝、石棉、石膏、石灰石等。其中,以鐵、銅、鉛、鋅、鈦、硫鐵、磷和芒硝分布廣、儲量豐富。根據(jù)地質(zhì)礦產(chǎn)部門初步勘探,鈦礦是特大型。
祿勸水能資源豐富,開發(fā)利用的潛力較大。除縱貫縣境的普渡河、掌鳩河外,徑流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條,加之降水量充沛,年降水量達42.24億立方米,地下水年徑流量為63472億立方米。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9.8萬千瓦,可供開發(fā)利用的為22萬千瓦,已開發(fā)利用10829千瓦,僅占可開發(fā)利用的4.9%。
旅游資源
位于縣境東部的烏蒙轎子雪山,“石氏柱千初,峻巖崢嶸,云蒸霞蔚,上頂白雪,下接普渡(河),一山四季”。以“奇峰絕壁”、“云海佛光”、“七彩懸瀑”、“惠湖積雪”、“萬畝杜鵑”、“高山草甸”和蟲L枝盤曲、姿態(tài)各異的“枯樹林”、冷杉林等山、石、水、雪、霧、樹、花組成的獨特自然風光,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省內(nèi)外游客。1989年經(jīng)昆明市政府批準列為自然保護區(qū)。1993年列為云南省風景名勝區(qū)和自然保護區(qū)。
千百年來,生息繁衍在祿勸這塊神奇、美麗的上地上的各族人民,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,開發(fā)和建設祿勸,并在山山水水之間,留下了許多文物勝跡。其中以營盤山新石器遺址、三臺山高浮雕摩崖造像、契字巖彝文摩崖石刻最有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