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,福建省愛衛(wèi)辦命名桿頭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(wèi)生村。
以坐落于“桿山”之前而得名,因“前”與“頭”方言同義,故取名“桿頭”。因“桿”與“官”諧音,桿山又稱為官山,“官山”以此成為桿頭的雅稱。如施氏家譜即稱為《官山潯海施氏家譜》,村中小學(xué)曾命名為“官山小學(xué)”。
又因“桿”與“竿”相通,明清時稱為“竿頭”,見于道光版《晉江縣志》卷二十一《鋪遞志》。順治十八年(1661年),清廷為了對付鄭成功的抗清活動,實行嚴(yán)厲的遷界政策,將泉州沿海百姓內(nèi)遷。當(dāng)年,永寧沿海一帶被劃為界外,永寧衛(wèi)城城墻被拆毀,城石搬運(yùn)至竿頭,修建“竿頭寨”。道光《晉江縣志》卷十《關(guān)隘志》記載:“竿頭寨,在十九都。周一百七十丈四尺,基廣一丈一尺五寸,高一丈六尺五寸,門一。”竿頭寨寨門取名“永靖門”(寨門石刻現(xiàn)為石獅市博物館收藏)。后來,竿頭寨逐漸廢棄?,F(xiàn)寨城不復(fù)存在,但是“竿頭寨”、“寨城腳”等地名仍流傳至今。
桿頭與坑?xùn)|毗鄰,因坑?xùn)|古稱“古東”,故桿頭亦稱“古西”。2003年5月,石獅市博物館曾在寶蓋鎮(zhèn)許坑后山坡上清理發(fā)掘一座明代古墓葬。墓碑鐫刻“古西”。據(jù)臺灣《古西蔡氏家譜》記載,桿頭古稱“古西”,蔡氏聚居于“西宅口”(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)。清乾隆年間,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,古西蔡氏陸續(xù)移居臺灣。為保持與祖家的血脈親情,遷臺蔡氏沿用“古西”地名,作為家族燈號,成為閩臺親緣關(guān)系的歷史見證。(李國宏)
桿頭村與雪上村、前園村、塘后村、上浦村、蘇厝村、松茂村、山雅村、后宅村、鋪錦村、后垵村、鄭厝村、侖后村、塘頭村、塘邊村相鄰。
桿頭村附近有寶蓋山風(fēng)景區(qū)、石獅姑嫂塔、朝天寺、泉州港古建筑、虎岫禪寺、六勝塔等旅游景點,有永寧太平洋牡蠣、古浮紫菜、甜粿、石獅甜粿、安海捆蹄、紅膏蟹等特產(chǎn),有端午節(jié)(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(xí)俗)、姑嫂塔傳說、石獅燈謎、泉州籠吹、泉州刣獅、泉州踢球舞等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