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“勐?!毕荡稣Z地名。“勐”意為平壩或區(qū)域,“?!币鉃閰柡驉??!佰潞!币鉃閰柡χ司幼?、管轄的平壩或區(qū)域。
2021年10月,勐??h上榜2021年度“三茶統(tǒng)籌”先行縣域。
2021年10月,勐??h上榜2021年度茶業(yè)百強縣。
2021年6月,勐??h上榜2021年農產品電商百強縣名單,代表農產品為普洱。
2021年5月,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勐??h人口數量為35.37萬人,位列西雙版納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,位列云南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50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525位。
2021年1月,《小康》雜志社推出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,勐??h位列第9位。
2020年11月,2020年中國茶業(yè)百強縣排行榜出爐,勐??h位列第8名。
2019年8月,云南省人民政府將勐??h列為云南省“一縣一業(yè)”示范縣,代表產業(yè)為茶葉產業(yè)。
勐??h總面積5511平方千米??側丝?0萬人(2004年)?!】h人民政府駐勐海鎮(zhèn),郵編:666200。代碼:532822。區(qū)號:0691。拼音:Menghaixian
行政區(qū)劃
勐??h轄6個鎮(zhèn)、5個鄉(xiāng)(其中3個民族鄉(xiāng)):勐海鎮(zhèn)、打洛鎮(zhèn)、勐混鎮(zhèn)、勐遮鎮(zhèn)、勐滿鎮(zhèn)、勐阿鎮(zhèn)、勐宋鄉(xiāng)、勐往鄉(xiāng)、格朗和哈尼族鄉(xiāng)、布朗山布朗族鄉(xiāng)、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;黎明農場。
歷史沿革
2000年,勐??h轄2個鎮(zhèn)、12個鄉(xiāng):象山鎮(zhèn)、打洛鎮(zhèn)、勐海鄉(xiāng)、勐遮鄉(xiāng)、勐混鄉(xiāng)、勐宋鄉(xiāng)、勐往鄉(xiāng)、勐阿拉祜族鄉(xiāng)、勐滿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、勐岡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、格朗和哈尼族鄉(xiāng)、西定哈尼族鄉(xiāng)、巴達布朗族哈尼族鄉(xiāng)、布朗山布朗族鄉(xiāng)?!「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314068人,其中各鄉(xiāng)鎮(zhèn)人口(人):象山鎮(zhèn)31280打洛鎮(zhèn)24897勐海鄉(xiāng)24500勐宋鄉(xiāng)21906勐阿鄉(xiāng)24897勐往鄉(xiāng)13701勐混鄉(xiāng)27114格朗和鄉(xiāng)15641布朗山鄉(xiāng)18358勐遮鄉(xiāng)60330勐滿鄉(xiāng)19862西定鄉(xiāng)14137巴達鄉(xiāng)9957勐岡鄉(xiāng)7488。
2004年,勐??h撤銷西定哈尼族鄉(xiāng)和巴達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,合并設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。新設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(xiāng)管轄原來西定哈尼族鄉(xiāng)和巴達哈尼布朗族鄉(xiāng)的行政區(qū)域,隸屬關系不變,鄉(xiāng)政府駐原西定哈尼族鄉(xiāng)政府駐地。
勐海是聞名中外“普洱茶”的故鄉(xiāng)和我國產茶最早之地,有1700年前的野生“茶樹王”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樹。四季適宜水稻生長,盛產優(yōu)質米,自古有“滇南糧倉”之稱,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基地和糖料基地。境內熱帶亞熱帶風光秀麗,民族風情濃郁。打洛是通往緬甸、泰國重要的省級口岸,邊貿、旅游發(fā)展前景廣闊。
概況
位置面積勐??h位于云南省西南部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,地處東經99°56’~100°41’、北緯21°28’~22°28’之間。東接景洪市,東北接思茅市,西北與瀾滄縣毗鄰,西和南與緬甸接壤。國境線長146.6公里。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,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,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,其中山區(qū)面積占93.45%,壩區(qū)面積占6.55%??h城勐海鎮(zhèn)距省會昆明776公里,距州府景洪40公里。
歷史沿革漢代前,隸屬昆明、嵩部落,是“西南夷”的一部分。西漢,隸屬益州郡。東漢光和年間,劃歸永昌郡。唐南詔時,隸銀生節(jié)度。宋淳熙七年(1180年),境內設九勐土司地。元朝,屬車里路軍民總管府。明朝,隸屬車里軍民宣慰使司。明隆慶四年(1570年),宣慰使召應勐將轄區(qū)劃為十二版納,本縣境內設四個版納。清朝,沿襲明制。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),境內重置九勐土司地。民國元年(1912年),改設勐海、勐遮、勐混3個區(qū)。民國二年(1913年),境內設勐遮、勐混(實駐勐海)兩個區(qū)。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改區(qū)設佛??h、南嶠縣、寧江設治局。1950年2月17日,境內解放。1951~1958年,建制幾經變動。1958年11月,勐遮、勐海兩縣合并為勐??h至今,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。
行政區(qū)劃2003年,轄6個鎮(zhèn),6個鄉(xiāng)。即打洛鎮(zhèn)、勐海鎮(zhèn)、勐混鎮(zhèn)、勐遮鎮(zhèn)、勐阿鎮(zhèn)、勐滿鎮(zhèn)、勐往鄉(xiāng)、勐宋鄉(xiāng)、格朗和哈尼族鄉(xiāng)、布朗山布朗族鄉(xiāng)、西定哈尼族鄉(xiāng)、巴達布朗族哈尼族鄉(xiāng)。全縣1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下設個85村民委員會、3個居民社區(qū)。
人口民族2003年,全縣總人口為29.61萬人,男15.15萬人,女14.46萬人;非農業(yè)人口4.68萬人,農業(yè)人口24.93萬人。有傣族、哈尼族、拉祜族、布朗族、回族、佤族、漢族等23個民族,少數民族人口25.56萬人,占總人口的86.32%。其中:傣族11.55萬人,占39.02%;哈尼族5.94萬人,占20.06%;拉祜族3.74萬人,占12.63%;布朗族3.20萬人,占10.8%,是全國布朗族人口最多的縣。
地理氣候勐海地處怒山山脈向南延伸的余脈部,屬滇西南山原地貌區(qū)的西南邊緣。境內山峰、丘陵、平壩相互交錯,地勢西北高、東南低,四周高峻,中部平緩。最高點在縣境東部勐宋鄉(xiāng)的滑竹梁子主峰,海拔2429米,屬州內第一高峰。最低點為縣境西南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,海拔535米。有大小河流159條,總流長1832.3公里,屬瀾滄江水系。有大小盆地(壩子)15個,5萬畝以上的有勐阿、勐海、勐混、勐遮4個,其中勐遮壩23萬畝,是西雙版納州最大的盆地,是水稻、甘蔗、魚類主產地。打洛、勐板、勐往、勐滿4個熱區(qū)盆地盛產橡膠。屬熱帶、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,冬無嚴寒、夏無酷暑,年溫差小,日溫差大,依海拔高低可分為北熱帶、南亞熱帶、中亞熱帶氣候區(qū)。年平均氣溫18.7℃,年均日照2088小時,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,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,霧多是勐海壩區(qū)的特點,平均每年霧日107.5~160.2天。
經濟與社會發(fā)展新中國成立初期,勐海縣的經濟社會發(fā)展緩慢。1978年后,各項事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。2003年,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0.91億元,比1952年、1980年分別增長58.7倍和6.06倍;工農業(yè)總產值10.09億元,比1952年、1980年分別增長了55.6倍和32.4倍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.99億元;地方財政收入6477萬元;人均占有糧食526公斤;各項存款余額16.3億元。產業(yè)結構結構趨向合理,一、二、三產業(yè)結構比重由1995年的45:27:28調整為2003年的40:19:41。2003年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934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720元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.99億元;集市貿易成交額1.5億元;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,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。電視、摩托等一批高檔消費用品進入廣大農民家庭,有3.07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。
農業(yè)1949年,勐??h農業(yè)總產值2364萬元。1956年,開展和平協(xié)商土地改革和山區(qū)直接過渡,廢除封建領主制,解放了生產力。1980年9月,勐??h率先在全州推行農村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,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,促進了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,當年全縣農業(yè)總產值就達1.16萬元;糧食總產量9.77萬噸,平均畝產189公斤。90年代后,通過結構調整,形成以糧、茶、蔗為骨干產業(yè),畜牧、水產、蔬菜、水果等全面發(fā)展的格局。改革開放后的24年間,農業(yè)總產值連年以6.41%的平均速度增長。被國家列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、茶葉出口基地縣、農業(yè)綜合開發(fā)示范區(qū)、電腦農業(yè)示范區(qū)、糖料生產基地縣和農業(yè)機械化示范縣,被省列為養(yǎng)牛綜示區(qū)、良種豬綜示區(qū)。2003年,全縣農業(yè)總產值6.7億元;糧食面積44.6萬畝,產糧13.1萬噸,孔雀牌“201”、“408”、“502”優(yōu)質米享譽省內外;茶葉面積21.5萬畝,產茶8202噸;甘蔗面積24.5萬畝,產蔗120.6萬噸;蔬菜面積8.0萬畝,產菜3.2萬噸;生豬存欄17.2萬頭,肥豬出欄8.6萬頭;大牲畜存欄8.3萬頭,牛肉產量0.123萬噸;水產品3990噸;農村經濟總收入8.9億元,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總收入2.49億元。
工業(yè)新中國成立初期,僅以制茶為大宗,另有制樟腦、紡織、造紙、制傘、制陶、鐵農具、銀飾品加工等作坊。到2003年,已建成制茶、制糖、制樟、采煤、發(fā)電、建材、食品加工等工業(yè)門類,全縣工業(yè)總產值3.4億元,分別比1952年、1980年增長736倍和11.2倍。主要工業(yè)產品中,食糖12.95萬噸,精制茶1861噸,發(fā)電量10326萬千瓦小時,原煤0.5萬噸,黃金113.88公斤。勐海茶廠生產的產品先后獲國優(yōu)、部優(yōu)、省優(yōu)獎38個,普洱茶、紅茶為重要品牌,“紅碎一號”曾獲國優(yōu)銀質獎,“七子餅”榮獲全國保健產品“金鶴獎”。該廠已形成集種植、原料采購、成品加工、銷售服務為一體的企業(yè),產品有紅茶、綠茶、普洱茶、緊壓茶4大類107個花色品種,年生產規(guī)模7500噸。勐阿糖廠生產的“甘林牌”白糖多次榮獲省部級獎,產品暢銷四川、貴州、江蘇等省市,出口緬甸、老撾、俄羅斯等國家,1996~2000年,實現利潤居全省同行業(yè)首位。
旅游、邊貿充分發(fā)揮旅游資源豐富的優(yōu)勢和旅游產業(yè)鏈條長、輻射面廣、帶動力強的特點,以打洛口岸為切入點和帶動點,全方位、多層次、寬領域地進行對外開放,促進旅游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2003年,共接待國內外游客98萬人次,旅游綜合收入2.47億元,其中-出境游客14.8萬人次;實現邊貿總額3.88億元,邊境經濟技術合作700萬元,邊民互市2.1億元,邊境小額貿易1.4億元。在中緬經濟合作中,勐??h幫助緬甸第四特區(qū)以茶、糧、蔗、橡膠等經濟作物及商貿、旅游替代罌粟種植,創(chuàng)造了綠色禁毒工程—替代種植“勐海模式”,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,增進了中緬友誼和合作,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。
社會事業(yè)2003年,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8所,其中:普通中學18所,職業(yè)中學1所,職業(yè)高中1所,教師進修學校1所,小學194所,幼兒園3所;有教職工2928人,在校學生4.99萬人;適齡兒童入學率98.56%,鞏固率99.15%,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。醫(yī)藥衛(wèi)生事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,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級醫(yī)療防疫保健網建設得到了加強,各類醫(yī)療機構中,縣屬衛(wèi)生單位17個,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10個,擁有病床654張,每千人擁有2.2張;全縣衛(wèi)生技術人員581人,其中正高職1人,副高職4人,中職74人,鄉(xiāng)村醫(yī)生302人;各種傳染病已下降至431.55/10萬,瘧疾發(fā)病率由1953年的12110.65/10萬降至2003年的4.87/10萬,全縣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(wèi)生保健的目標。計劃生育工作完善了縣、鄉(xiāng)、村、社網絡建設,2003年,全縣計劃生育率達91.36%,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.37‰??茖W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0%,1997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“科技先進縣”,“九五”期間,科技投入累計439萬元,獲科技獎39項。有圖書室41個,藏書量4.6萬冊;有專業(yè)文化工作者84人,固定表演廳(場)30個,各種文化娛樂場所30個,業(yè)余文藝演出隊134支。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,體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全縣12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已有11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達到“云南體育先進鄉(xiāng)鎮(zhèn)”。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2.7%和90.5%。
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在創(chuàng)建文明單位、文明村鎮(zhèn)和“十星級文明戶”活動中,全縣涌現出省級文明單位(文明村)11家,州級文明單位(文明村)46家,縣級文明單位(文明村)143家,“五好”文明家庭2181戶;1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中有103個村7043戶農戶開展了“十星級文明戶”創(chuàng)建活動。各級組織認真貫徹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條例,依法行政。廣大農村建立健全了鄉(xiāng)規(guī)民約,民主意識、法律意識不斷增強。持續(xù)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,層層簽訂了《責任書》。不斷加0毒工作力度,及時開展“嚴打”專項斗爭,全縣社會穩(wěn)定,人民安居樂業(y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