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城縣地名由來:北魏太和二十二年(498)始設方城縣,明洪武初并入裕州,1913年設縣,因方城山得名;春秋楚文王以繒關(guān)為中心修長城設關(guān)塞,稱為方城,因其基礎為方形得名,秦漢把關(guān)塞及長城所在的長山稱方城山。
2022年8月,方城縣入圍2021年度中國縣級政府政務誠信綜合水平百強縣。
2022年1月,方城縣入選河南省雙擁模范城(縣、區(qū))。
2021年9月,方城縣被命名為2021-2025年度全國科普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2021年7月,水利部公布方城縣為第四批節(jié)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(qū))。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方城縣人口數(shù)量為87.4萬人,位列南陽市各縣市區(qū)常住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位,位列河南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名第27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74位。
2021年1月,2020年鄉(xiāng)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(qū)排名發(fā)布,方城縣位列第431名。
2021年1月,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—2023年創(chuàng)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,方城縣上榜。
方城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,南陽盆地東北隅,伏牛山東麓,唐白河上游。東經(jīng)112°38′~113°24′,北緯33°04′~33°37′。東鄰舞鋼區(qū)、泌陽縣,南接社旗縣、宛城區(qū),西連南召縣,北依魯山縣、葉縣,縣域東西長72公里,南北寬61公里,總面積2542平方公里。
二、自然特征
素稱“五界一口”,處于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,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,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,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,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上,東北部是全國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缺口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,最高海拔760.3米,最低海拔108米,淺山區(qū)、崗丘區(qū)、平原區(qū)分別占總面積的47%、22%、31%。境內(nèi)有河流70余條,年均氣溫14.4℃,年均日照2092小時,年均降水量為803.9毫米,無霜期220天。
三、政區(qū)沿革
夏商時屬豫州;西周屬繒、申;春秋戰(zhàn)國屬楚;秦置陽城縣,屬地陽郡;西漢為堵陽縣,屬荊州南陽郡;東漢、三國、西晉因之;北魏置方城縣,屬襄陽郡;隋唐宋仍為方城縣,屬唐州;金置裕州,屬南京路;元明清仍為裕州,屬南陽府;民國時為方城縣,屬汝陽道,后直隸河南??;建國后仍稱方城縣至今。k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