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野縣地名由來:巨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。
2021年7月,巨野縣被命名為2021—2023年度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(shù)之鄉(xiāng)”(工筆牡丹畫)。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巨野縣人口數(shù)量為92.39萬人,位列菏澤市各縣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5位,位列山東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26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13位。
2021年1月,山東省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認(rèn)定巨野縣為2020年度山東省“兩全兩高”農(nóng)業(yè)機(jī)械化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2021年1月,2021年山東省136個縣市區(qū)經(jīng)濟(jì)實力排名出爐,巨野縣位列第63名。
2021年2月,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(jìn)縣名單出爐,巨野縣上榜。
2021年1月,巨野縣上榜2020年度中國營商環(huán)境百佳示范縣市榜第63名。
2020年9月,山東省公共就業(yè)和人才服務(wù)中心認(rèn)定巨野縣為2020年度山東省級創(chuàng)業(yè)型城市(縣區(qū))。
巨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,萬福河北岸??偯娣e1303平方千米???cè)丝?3萬人(2003年)。
縣人民政府駐巨野鎮(zhèn),郵編:274900。代碼:371724。區(qū)號:0530。拼音:JuyeXian。
行政區(qū)劃
巨野縣轄16鎮(zhèn):巨野鎮(zhèn)、龍堌鎮(zhèn)、大義鎮(zhèn)、柳林鎮(zhèn)、章縫鎮(zhèn)、大謝集鎮(zhèn)、獨山鎮(zhèn)、麒麟鎮(zhèn)、核桃園鎮(zhèn)、田莊鎮(zhèn)、太平鎮(zhèn)、萬豐鎮(zhèn)、陶廟鎮(zhèn)、董官屯鎮(zhèn)、田橋鎮(zhèn)、營里鎮(zhèn)。 鏈接:鄉(xiāng)鎮(zhèn)簡介
歷史沿革
巨野縣古系沼澤地區(qū),因大野澤得名?!对涂たh志》:“澤在巨野縣東五里。南北三百里,東西百余里?!薄洱R乘》云“梁山泊也?!?p>西周春秋時期,巨野為武城地,魯國西境。公元前475年,巨野屬宋國,至公元前286年,改屬齊國。公元前220年,置昌邑縣(今昌邑集一帶),屬碭郡。
西漢初期,巨野縣境內(nèi)有昌邑縣,西漢中期增置巨野縣和乘氏縣。昌邑縣:始建于秦,前漢為昌邑王國、山陽郡,后漢兗州刺史皆治此,治所在今巨野縣昌邑集,所轄包括金鄉(xiāng)、巨野、成武、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(qū)。乘氏縣:漢置侯邑。漢景帝中元6年封梁孝王少子買,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。治所在今龍固鎮(zhèn)西南甘泉寺一帶,其轄區(qū)包括巨野東南、菏澤東南、定陶東北部。公元前144年(漢景帝中元6年),昌邑、巨野屬山陽國。公元前140年(漢武帝建元元年),改山陽國為山陽郡。昌邑、巨野兩縣屬山陽郡,乘氏縣屬濟(jì)陰郡。公元前97年(漢武帝天漢4年),改山陽郡為昌邑國,昌邑、巨野為其屬縣。公元前73年(漢宣帝本始元年),撤銷昌邑國,復(fù)為山陽郡,昌邑、巨野仍為其屬。公元9年(新莽始建國元年),撤銷山陽郡,改為巨野郡,以巨野縣城為治所。公元25年(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),撤銷巨野郡,恢復(fù)山陽郡,治所在昌邑,巨野、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。乘氏縣仍屬濟(jì)陰郡。公元192年(東漢初平3年),曹操任兗州牧,以昌邑為治所。
三國時期,巨野、昌邑兩縣屬山陽郡,乘氏縣屬濟(jì)陰郡。公元265年(晉武帝秦始元年),改山陽郡為高平國,治所在昌邑,巨野、昌邑為屬縣,乘氏縣仍屬濟(jì)陰郡。南北朝時期,巨野縣后為多方割據(jù)勢力統(tǒng)轄。南朝劉宋改高平國為高平郡。公元518年(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),分高平郡,置任城郡。在此期間,巨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,后屬北魏任城郡。公元420年(南朝劉宋永初年間),撤銷昌邑縣,并入金鄉(xiāng)縣。公元488年(北魏太和12年),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。北齊撤銷巨野縣。
隋文帝開皇年間,巨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,巨野西南部屬曹州濟(jì)陰郡,巨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(xiāng)縣。開皇16年,恢復(fù)巨野縣和昌邑縣。公元606年(隋煬帝大業(yè)2年)撤銷乘氏縣,并入巨野縣;撤銷昌邑縣,并入金鄉(xiāng)縣。
公元619年(唐高祖武德2年),巨野縣屬鄆州東平郡。公元621年(唐高祖武德4年),在巨野縣城置麟州,復(fù)置乘氏縣為屬縣。公元622年(唐高祖武德5年),撤銷麟州,復(fù)置昌邑縣,巨野、昌邑兩縣屬戴州(治所金鄉(xiāng))。公元625年(唐高祖武德8年),撤銷昌邑縣,并入金鄉(xiāng)縣。公元643年(貞觀17年),巨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。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四代,巨野縣仍屬鄆州。公元952年(后周太祖廣順2年),移濟(jì)州于巨野縣城,并轄鄆城、任城、金鄉(xiāng)為屬縣。
宋朝,巨野縣屬濟(jì)州。公元997年(太祖至道3年),屬京東路。公元1074年(神宗熙寧7年),改屬京東西路。
金徙濟(jì)州治任城縣,屬山東西路。公元1147年(南宋紹興17年,金皇統(tǒng)7年),析任城縣以西、巨野縣以東地區(qū)置縣,治所設(shè)在山口鎮(zhèn)。借春秋時魯哀公14年春“西狩獲麟”的故事,取其祥瑞之意,定名為嘉祥縣,時屬山東西路濟(jì)州。公元1150年,黃河大決,淹沒巨野,撤銷巨野縣。
公元1269年(蒙古至元6年),恢復(fù)巨野縣,遷往任城的濟(jì)州,還治巨野縣。公元1271年(元至元8年),升州為濟(jì)寧府。公元1273年(元至元9年),移府治于任城,移州治于巨野,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,復(fù)以州治于任城。公元1279年(元至元16年),升府為濟(jì)寧路,轄兗、濟(jì)、單三州。公元1348年(元至正8年),黃河大決,淹沒巨野城,遷濟(jì)寧路于濟(jì)州(任城),遷縣治于城北邢家務(wù)。
公元1368年(明洪武元年),設(shè)濟(jì)寧府于任城,巨野為屬縣,隸屬于山東布政使司。公元1374年,黃水淹沒巨野,至洪武9年消退,縣治由邢家務(wù)遷入巨野,重建縣公署。公元1385年,兗州升為府,濟(jì)寧降為州,巨野縣屬兗州府濟(jì)寧州。
清朝,巨野縣屬兗沂曹濟(jì)道、兗州府、濟(jì)寧州。公元1724年(清雍正2年),改濟(jì)寧州為濟(jì)寧直隸州,巨野為屬縣。公元1730年(清雍正8年),改屬曹州直隸州。公元1735年(清雍正13年),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,巨野仍為屬縣。
公元1912年(民國元年),巨野縣屬山東省濟(jì)寧道。1928年廢除道制,巨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。1929年,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38年,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。1946年,巨野縣屬第二行署。
1938年12月9日,日軍侵占巨野城。1939年春,建立日偽縣政府。1939年5月,建立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,歸中共運西專署領(lǐng)導(dǎo)。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縣抗日政府,屬運西專署。1940年11月,屬魯西二專署。1941年2月,屬巨、菏、金、嘉、成5縣聯(lián)合辦事處。1943年屬晉魯豫17專署。1944年6月,屬冀魯豫11專署,同時還有巨菏縣,于1941年建立,1942年12月撤銷。金巨縣,于1943年9月建立,1945年3月撤銷。鄆巨縣,1944年12月建立。巨南縣,1945年3月建立。
1946年6月8日,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為民主縣政府。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巨野境內(nèi)有巨野、鄆巨、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,其隸屬變革為:(1)巨野縣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,屬冀魯豫11專署(湖西)。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,屬冀魯豫7專署(魯西南)。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,屬冀魯豫2專署(運西)。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,屬冀魯豫7專署(運西)。(2)鄆巨縣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,屬冀魯豫8專署(運西)。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2專署(臨河)。(3)巨南縣1946年2月建立,至1949年8月,先后屬冀魯豫11專署(湖西)和3專署(湖西)。
1949年8月20日,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。巨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(qū)。1949年9月,巨南、鄆巨兩縣撤銷。1952年12月撤銷平原省,巨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(qū)。1953年7月20日(縣志一說1953年8月20日),撤銷湖西專區(qū),巨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。1958年10月,撤銷菏澤專署,巨野縣改屬濟(jì)寧專署。1959年6月,恢復(fù)菏澤專署,巨野縣復(fù)屬菏澤專署。1967年至1977年,巨野縣屬菏澤地區(qū)“革命委員會”所轄。1978年,撤銷各級“革命委員會”,巨野縣改屬菏澤地區(qū)行政公署。2000年6月23日,設(shè)立地級菏澤市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。(以上資料由G.W.整理自《巨野縣志》、《山東省情資料庫》及其他政府網(wǎng)站。本站轉(zhuǎn)載時略有改動。)
明朝時期,按百戶為里,全縣劃分35里。公元1694年(清康熙33年),增設(shè)40保,外附6屯,分東、西、南、北4鄉(xiāng)。縣城在曹州府東140華里。東接嘉祥,西抵曹鄆,南距成武,北界東平。東西最長處125里,南北最寬處120里??h地總面積16020.71頃。境內(nèi)人口70123戶、354767人??h城東至濟(jì)寧州100華里,西北至濮州160里,至鄆城60里,南至單縣140里,北至東平120里,西至曹州140里,東南之金鄉(xiāng)100里,東北至汶上150里。
清朝時期,頭鄉(xiāng)包括10保:東隅保(8里)、城東保(15)、獲麟保(1里)、六營保(50)、截河保(50)、獨山保(35)、金山保(50)、岳莊保(70)、忠義保(50)、楊固保(90)。頭鄉(xiāng)所轄地名16處,即:萬家堂、肖官屯、任官屯、王官屯、彭官屯、陶官屯、八里河、孟家固、楊家樓、王家橋、十里鋪、王家店、劉所營、邱仲鋪、王滿池營、紀(jì)官屯。二鄉(xiāng)包括11保:南隅保(8里)、南城保(8里)、新城保(15里)、大義保(25里)、順興保(35里)、合樂保(35里)、薛扶保(12里)、德化保(50里)、昌邑保(70里)、文興保(80里)、狄家海保(60里)。二鄉(xiāng)所轄地名20處,即:新城、八里井、花家營、商家店、歇馬亭、甄家堂、順河店、忠義集、夏官屯、章縫集、夾黃寺、營里集、昌邑集、犇虎店、揚道固、金山集、田家集、德化集、趙家店、苑家倉。三鄉(xiāng)包括11保:西隅保(8里)、西城保(12里)、龍堌保(50里)、觀音保(65里)、張表保(70里)、柳林保(80里)、豐樂保(亦名龍倉保,45里)、章縫保(50里)、營里保(50里)、棠林保(35里)、落城保(10里)。三鄉(xiāng)所轄地名25處:柞草坡、吳家堂、賈官屯、呂官屯、趙官屯、姚家店、雙碑坡、劉官屯、百時屯、龍堌集、羊山營、新興集、孫官屯、徐官屯、王官屯即毛官屯、火燒屯、蔡家營、張表集、陳官屯、徐家垓、觀音集、支官屯、董官屯、太平集。四鄉(xiāng)包括10保:北隅保(8里)、麟鳳保(15里)、洙水保(12里)、雙碑保(又名大興保,18里)、宿沙保(又名仁和保,70里)、太康保(70里)、太平保(50里)、安興保(90里)、五界保(70里)、新興保(70里)。四鄉(xiāng)所轄地名17處:石碑坡、沙土集、楊官屯、佃戶屯、酒莊、長張營、馮官屯、展官屯、蔡官屯、欒官屯、韓官屯、丁官屯、林官屯、黃姑庵、公府屯、賈敬屯、常家營。另外,還有閩屯6處:六營屯、獨山屯、忠義屯、龍堌屯、新城屯。
民國時期,國民黨政府把巨野縣華為9個區(qū):城區(qū)、鳳鳴區(qū)、新城區(qū)、順應(yīng)區(qū)、大義區(qū)、忠義區(qū)、龍堌區(qū)、柳林區(qū)、大康區(qū)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巨野縣主要由國民黨和日偽政府管轄。按照巨野縣公署建設(shè)科在1943年繪制的行政區(qū)劃圖,全縣分為8個區(qū)、16個鎮(zhèn)、41個鄉(xiāng)。第一區(qū):駐所在巨野城內(nèi),包括東隅鎮(zhèn)、西隅鎮(zhèn)、南隅鎮(zhèn)、北隅鎮(zhèn)、獲麟鄉(xiāng)、麟安鄉(xiāng)、彭澤鄉(xiāng)、盟臺鄉(xiāng)、新城鄉(xiāng)、大興鄉(xiāng)。第二區(qū):駐所在玉山(今獨山),包括玉山鎮(zhèn)、六營鎮(zhèn)、劉樓鄉(xiāng)、王橋鄉(xiāng)、蔣寺鄉(xiāng)、順興鄉(xiāng)、金山鄉(xiāng)、金安鄉(xiāng)、截河鄉(xiāng)。第三區(qū):駐所在營里集,包括營里鎮(zhèn)、昌邑鎮(zhèn)、忠義鎮(zhèn)、揚固鎮(zhèn)、鼎新鄉(xiāng)、金言鄉(xiāng)、固邊鄉(xiāng)。第四區(qū):駐所在大義集,包括大義鎮(zhèn)、忠義鄉(xiāng)、大成鄉(xiāng)、等讓鄉(xiāng)、德化鄉(xiāng)、合藥鄉(xiāng)、棠林鄉(xiāng)。第五區(qū):駐所在龍堌寺,包括張表鄉(xiāng)、柳林鄉(xiāng)、柳西鄉(xiāng)、肖樓鄉(xiāng)、豐樂鄉(xiāng)。第六區(qū):駐所在龍堌,包括龍堌鎮(zhèn)、觀音鎮(zhèn)、李海鄉(xiāng)、臨河鄉(xiāng)、同治鄉(xiāng)、清泉鄉(xiāng)。第七區(qū):駐所在新興集,包括安興鎮(zhèn)、太平鎮(zhèn)、五界鄉(xiāng)、太康鄉(xiāng)、三和鄉(xiāng)、新興鄉(xiāng)、三義鄉(xiāng)。第八區(qū):駐所在蘇集,包括蘇集鎮(zhèn)、第一鄉(xiāng)、第二鄉(xiāng)、第三鄉(xiāng)、第四鄉(xiāng)、第五鄉(xiāng)、第六鄉(xiāng)。
1949年5月,調(diào)整行政區(qū)劃,巨野縣轄6個區(qū),427個村。1949年9月,巨野縣轄11個區(qū)。1952年12月24日,全縣建立鄉(xiāng)鎮(zhèn)148個。1955年8月13日,全縣1~12區(qū)分別改稱城關(guān)區(qū)、沙土區(qū)、太平區(qū)、大義區(qū)、龍堌區(qū)、柳林區(qū)、章縫區(qū)、棠林區(qū)、營里區(qū)、謝集區(qū)、獨山區(qū)、六營區(qū)。
1956年4月,縣行政區(qū)劃由148個鄉(xiāng)調(diào)整為73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新中國成立后至1958年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前,全縣分11區(qū)(建國初期一度設(shè)立棠林店區(qū),不久撤銷),73鄉(xiāng)。第一,城關(guān)區(qū):包括曹廟鄉(xiāng)、五里墩鄉(xiāng)、新城鄉(xiāng)、姚店鄉(xiāng)、呂官屯鄉(xiāng)、閻莊鄉(xiāng)、三里廟鄉(xiāng)。第二,沙土區(qū):包括田莊鄉(xiāng)、高莊鄉(xiāng)、小寧莊鄉(xiāng)、楊官屯鄉(xiāng)、沙土集鄉(xiāng)、姚莊鄉(xiāng)、丁官屯鄉(xiāng)。第三,太平區(qū):包括太平鄉(xiāng)、鄔官屯鄉(xiāng)、田橋鄉(xiāng)、畢海鄉(xiāng)、林屯鄉(xiāng)、畢莊鄉(xiāng)、白李莊鄉(xiāng)。第四,大義區(qū):包括大義鄉(xiāng)、比干廟鄉(xiāng)、人祖廟鄉(xiāng)、龐庵鄉(xiāng)、胡堌堆鄉(xiāng)、東營鄉(xiāng)、葛店鄉(xiāng)、棠林鄉(xiāng)、孔樓鄉(xiāng)。第五,龍堌區(qū):包括龍堌鄉(xiāng)、三里廟鄉(xiāng)、郝莊鄉(xiāng)、李集鄉(xiāng)、觀集鄉(xiāng)。第六,柳林區(qū):包括柳林鄉(xiāng)、王水坑鄉(xiāng)、龍寺鄉(xiāng)、陳集鄉(xiāng)、后陳樓鄉(xiāng)、蔣海鄉(xiāng)、張表鄉(xiāng)。第七,章縫區(qū):包括章縫鄉(xiāng)、高坊鄉(xiāng)、曹海鄉(xiāng)、董官屯鄉(xiāng)、焦順屯鄉(xiāng)、肖樓鄉(xiāng)、馮沙窩鄉(xiāng)。第八,謝集區(qū):包括謝集鄉(xiāng)、趙廟鄉(xiāng)、前昌邑鄉(xiāng)、謝莊鄉(xiāng)、陶廟鄉(xiāng)、王胡同鄉(xiāng)。第九,營里區(qū):包括營里鄉(xiāng)、前店子鄉(xiāng)、大袁樓鄉(xiāng)、畢堂鄉(xiāng)、趙集鄉(xiāng)、劉集鄉(xiāng)。第十,獨山區(qū):包括獨山鄉(xiāng)、高海鄉(xiāng)、金山屯鄉(xiāng)、王樓鄉(xiāng)、馬河鄉(xiāng)、華營鄉(xiāng)、雙廟鄉(xiāng)。第十一,六營區(qū):包括六營鄉(xiāng)、大屯鄉(xiāng)、夏官屯鄉(xiāng)、劉樓鄉(xiāng)、魏集鄉(xiāng)。
1958年3月,公布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方案,撤銷11個區(qū),將過去的7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合并為23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1958年7月23日,進(jìn)行并社工作,決定將全縣原620處、平均每處180戶的農(nóng)業(yè)社,合并為每個1000戶左右的大社。1958年9月,合并23個鄉(xiāng),成立11處人民公社:城關(guān)公社、田莊公社、夏官屯公社、龍堌公社、柳林公社、章縫公社、營里公社、大義公社、獨山公社、謝集公社。780個大隊,2625個生產(chǎn)隊。
1958年11月撤銷嘉祥縣建制,西部仲山公社及酒莊、孟姑集一帶90個自然村劃歸巨野縣。1958年11月12日,國務(wù)院批準(zhǔn)撤銷菏澤專區(qū)建制,所屬各縣劃歸濟(jì)寧專區(qū)(一說1959年1月)。次年6月(一說1959年7月30日),恢復(fù)菏澤專區(qū),轄區(qū)如舊。1962年1月6日,因恢復(fù)嘉祥縣建制,原嘉祥縣的仲山公社及劃歸巨野縣夏官屯、田莊兩公社的部分村莊,復(fù)歸嘉祥縣,共69個生產(chǎn)大隊,391個生產(chǎn)隊、90個自然村。
1978年9月13日,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。12月13日,中共呂官屯、太平、張表三工委建立。同月,新建上述4個人民公社。1978年12月,調(diào)整社隊體制,劃為21處公社,804個大隊,3510個生產(chǎn)隊,增加10處公社,即:丁官屯公社、呂官屯公社、太平公社、李集公社、張表公社、董官屯公社、葛店公社、薛扶集公社、萬豐公社、陶廟公社。
1983年4月29日,山東省政府批準(zhǔn),巨野由原21處公社改為25個鄉(xiāng)、1個鎮(zhèn)(城關(guān)鎮(zhèn)、大義鄉(xiāng)、龍堌鄉(xiāng)、大謝集鄉(xiāng)、章縫鄉(xiāng),田莊鄉(xiāng)、丁官屯鄉(xiāng)、呂官屯鄉(xiāng)、田橋鄉(xiāng)、太平鄉(xiāng)、大李集鄉(xiāng)、張表鄉(xiāng)、王平坊鄉(xiāng)、柳林鄉(xiāng)、陳集鄉(xiāng)、萬豐鄉(xiāng)、營里鄉(xiāng)、昌邑鄉(xiāng)、葛店鄉(xiāng)、獨山鄉(xiāng)、夏官屯鄉(xiāng)、薛扶集鄉(xiāng)、董官屯鄉(xiāng)、新城鄉(xiāng)、雙廟鄉(xiāng)、陶廟鄉(xiāng))。至9月底,原826個生產(chǎn)大隊,改建為850個行政村。1984年1月20日,大義、龍堌、章縫、大謝集4個鄉(xiāng)改為鎮(zhèn)。至此,巨野轄21鄉(xiāng)、5個鎮(zhèn)。
1985年10月24日城關(guān)鎮(zhèn)更名為巨野鎮(zhèn)。1990年1月1日,嘉祥縣的核桃園鄉(xiāng)劃歸巨野縣管轄。全縣共2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1994年12月29日,撤銷核桃園鄉(xiāng)、獨山鄉(xiāng),設(shè)立核桃園鎮(zhèn)、獨山鎮(zhèn)。1995年10月23日,撤銷柳林鄉(xiāng)、夏官屯鄉(xiāng),設(shè)立柳林鎮(zhèn),夏官屯鎮(zhèn)。1996年9月5日,將夏官屯鎮(zhèn)更名為麒麟鎮(zhèn)(魯?shù)孛痆1996]9號)。
2000年3月15日,撤銷太平鄉(xiāng),設(shè)立太平鎮(zhèn)(魯政函民字[2000]27號)。2000年6月21日,撤銷萬豐鄉(xiāng)、田莊鄉(xiāng),分別設(shè)立萬豐鎮(zhèn)、田莊鎮(zhèn),其行政區(qū)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(魯政函民字[2000]50號)。(以上資料由G.W.整理自《巨野縣志》、《山東省情資料庫》及其他政府網(wǎng)站。本站轉(zhuǎn)載時做略有改動。)
2000年,巨野縣轄12個鎮(zhèn)、15個鄉(xiāng)。 根據(jù)第五次人口普查數(shù)據(jù):839438人,各鄉(xiāng)鎮(zhèn)人口:巨野鎮(zhèn)72580龍蟈鎮(zhèn)27045柳林鎮(zhèn)30466章縫鎮(zhèn)39544大義鎮(zhèn)37447大謝集鎮(zhèn)26445獨山鎮(zhèn)31253麒麟鎮(zhèn)34155核桃園鎮(zhèn)27249太平鎮(zhèn)40569田莊鎮(zhèn)27214萬豐鎮(zhèn)28869丁官屯鄉(xiāng)27122呂官屯鄉(xiāng)27910田橋鄉(xiāng)34291大李集鄉(xiāng)26482張表鄉(xiāng)25511'王平坊鄉(xiāng)14976陳集鄉(xiāng)29395營里鄉(xiāng)34308董官屯鄉(xiāng)41975葛店鄉(xiāng)29502昌邑鄉(xiāng)23392陶廟鄉(xiāng)33130雙廟鄉(xiāng)24694新城鄉(xiāng)19363薛扶集鄉(xiāng)24551
2001年2月6日,撤銷新城鄉(xiāng)、呂官屯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巨野鎮(zhèn);撤銷葛店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大義鎮(zhèn);撤銷大李集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龍堌鎮(zhèn);撤銷昌邑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大謝集鎮(zhèn);撤銷薛扶集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麒麟鎮(zhèn);撤銷雙廟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獨山鎮(zhèn);撤銷張表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柳林鎮(zhèn);撤銷丁官屯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田莊鎮(zhèn);撤銷陳集鄉(xiāng),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萬豐鎮(zhèn);撤銷董官屯鄉(xiāng)、王平坊鄉(xiāng),設(shè)立董官屯鎮(zhèn);撤銷田橋鄉(xiāng)、營里鄉(xiāng)、陶廟鄉(xiāng),分別設(shè)立田橋鎮(zhèn)、營里鎮(zhèn)、陶廟鎮(zhèn);撤鄉(xiāng)設(shè)鎮(zhèn)后,其行政區(qū)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。2001年,巨野縣轄16鎮(zhèn):巨野鎮(zhèn)、大義鎮(zhèn)、章縫鎮(zhèn)、龍堌鎮(zhèn)、大謝集鎮(zhèn)、麒麟鎮(zhèn)、獨山鎮(zhèn)、核桃園鎮(zhèn)、柳林鎮(zhèn)、田莊鎮(zhèn)、田橋鎮(zhèn)、太平鎮(zhèn)、萬豐鎮(zhèn)、董官屯鎮(zhèn)、營里鎮(zhèn)、陶廟鎮(zhèn)。
2002年2月22日,省政府批復(fù)同意:巨野縣撤銷董官屯鄉(xiāng),設(shè)立董官屯鎮(zhèn),其行政區(qū)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。2002年8月16日,省政府批復(fù)同意:巨野縣撤銷營里鄉(xiāng),設(shè)立營里鎮(zhèn);撤銷田橋鄉(xiāng),設(shè)立田橋鎮(zhèn);以上2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(shè)鎮(zhèn)后,其行政區(qū)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。(本站注:批準(zhǔn)時間與上有矛盾,待查)。截至2002年12月31日,巨野縣轄16個鎮(zhèn):巨野鎮(zhèn)、大義鎮(zhèn)、章縫鎮(zhèn)、龍堌鎮(zhèn)、大謝集鎮(zhèn)、麒麟鎮(zhèn)、獨山鎮(zhèn)、核桃園鎮(zhèn)、柳林鎮(zhèn)、田莊鎮(zhèn)、田橋鎮(zhèn)、太平鎮(zhèn)、萬豐鎮(zhèn)、董官屯鎮(zhèn)、營里鎮(zhèn)、陶廟鎮(zhè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