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,无码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,婷婷六月综合缴情在线,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,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

潯陽區(qū)基本資料

潯陽區(qū)介紹

地名由來:潯陽,借用古地名,原為“尋陽”,為西漢文帝時期所置古縣,意為尋水之北。于“尋”字加“氵”為“潯”,始于唐武德四年(621年)。潯字意為水邊的陸地,而在中國的地名命名中,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稱為陽。故而,潯陽之意便是尋水之北的土地,“潯”與“尋”又恰好同音?!皾£栔本痛搜赜孟聛怼?/p>

2022年8月,潯陽區(qū)入圍2021年度中國縣級政府政務誠信綜合水平百強縣。
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潯陽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為43.31萬人,位列九江市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1242位,位列江西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8位。

2017年2月,潯陽區(qū)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(fā)展基本均衡縣(市、區(qū))名單。

2011年5月,中國科協(xié)命名潯陽區(qū)這2011-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
潯陽區(qū)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北部,贛、鄂、皖3省交界處,長江中游末端南岸,晉時便有“亦一都會”之稱。所處位置為北緯29°41′44″—29°45′47″,東經(jīng)115°55′18″—116°5′4″。東、南面由濂溪區(qū)環(huán)抱,西與經(jīng)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毗鄰,北濱長江,長江岸線長11.692千米,與湖北黃梅縣小池鎮(zhèn)隔江相望。轄域面積26平方千米。城區(qū)中心南距省會南昌120千米、廬山12千米,東距鄱陽湖23.4千米。

【氣候狀況】潯陽區(qū)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,年平均氣溫16—17℃,年降雨量1300-1600毫米,其中40%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。年無霜期239-266天,年平均霧日在16天以下。春季回暖較早,但天氣易變,乍暖乍寒。從初夏到6-7月的梅雨期間,降雨集中,大、暴雨頻繁,5-6月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左右,容易導致洪澇災害的發(fā)生。出梅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,天氣晴熱干燥,不少年份高于35℃的高溫日長達20余天;秋季氣溫較為溫和,雨水少。冬季陰冷,霜凍期短,不過隨著溫室效應,暖冬現(xiàn)象明顯。

【河流湖泊】境內(nèi)一江四湖,一江為長江,轄內(nèi)全長11.26千米,四湖為甘棠湖、南門湖、白水湖、琵琶湖。

南門湖、甘棠湖 位于李公堤兩側,兩湖合計水域面積100公頃,其中甘棠湖面積46.7公頃,南門湖面積53.3公頃。常水位深2米,汛期3.2米,東西長2千米,南北寬1.9千米,湖岸均高20米,湖面年平均水位17.5米,汛期長江水位超過19米則閉閘排澇。

白水湖 位于城東緣,九江長江大橋南引橋由南向北從湖正中通過,南北長1.5千米,東西寬0.8千米,養(yǎng)殖水域面積133公頃,其中,大湖面積107公頃,荒湖面積17公頃,白水港曹家山湖面積12公頃。常水位深2.5米。原與長江連通,濱江路建成后與江隔斷,堤中段有涵管排水入江。

琵琶湖 位于中心城區(qū)東6千米,九江煉油廠西,東岸是大王廟、游家?guī)X。原汛期水面4平方千米,枯水期水面2平方千米,水深3米,通長江,湖形似琵琶而得名。1976年,興建九江煉油廠,后隨著二電廠、國家糧食儲備庫、潯陽區(qū)城東工業(yè)園區(qū)等各類項目不斷建設,湖區(qū)相繼征用填塞湖面,致使水域面積逐步縮小?,F(xiàn)琵琶湖水域面積34公頃,位于琴湖大道西側,部分湖面屬于濂溪區(qū)管轄,占總面積三分之一。

【水資源】境內(nèi)地表水資源豐富,年徑流深700毫米,年總水量為44309.23萬立方米,其中地下水總量6886.6萬立方米。人平均年有水量1206.6立方米,畝平均年有水量3869.9立方米,其中平水年(P=50%)有水總量44030.3萬立方米,人平均年有水量1252.6立方米,畝平均有水量3869.8立方米。偏枯年(P=75%)有水總量34214.65萬立方米,人平均有水量973.4立方米,畝平均有水量2988.2立方米。特枯年(P=95%)有水總量23601.7萬立方米,人平均有水量671.5立方米,畝平均有水量2061.3立方米。

【土地資源】據(jù)2017年土地變更調(diào)查,潯陽區(qū)總面積4902.96公頃,其中國家所有土地4828.06公頃,集體所有土地74.91公頃。耕地59.49公頃,占總面積的1.21%;林地30.88公頃,占總面積的0.63%;城鎮(zhèn)及工礦用地3375.06公頃,占總面積的68.84%;交通運輸用地17.01公頃,占總面積的0.35%;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415.1公頃,占總面積的28.86%;牧草地1.8公頃,占總面積的0.04%;其它土地3.62公頃,占總面積0.07%。

歷史沿革:

春秋戰(zhàn)國時,為吳之西境,楚之東境,俗稱“吳頭楚尾”。

戰(zhàn)國初屬吳。

楚昭王十二年(前504年)吳伐楚。

吳滅入越,越滅入楚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置36郡,地屬九江郡。

二世二年(前208年),復屬楚。

楚漢相爭,先屬英布九江王國,后改淮南王國。

西漢高帝六年(前201年),始置柴桑縣,隸豫章郡。

新莽改郡名九江,縣曰九江亭。

東漢復舊稱。

三國魏黃初二年(221年),孫權置武昌郡,柴桑為之屬。

西晉元康元年(291年),“以荊、揚兩州疆土廣遠,統(tǒng)理尤難,于是割揚州之豫章、鄱陽、廬陵、臨川、南康、建安、晉安,荊州之武昌、桂陽、安成合十郡,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?!庇琅d元年(304年),析廬江之尋陽、武昌之柴桑2縣立尋陽郡,屬江州。

義熙八年(412年),省尋陽縣入柴??h。

南朝宋、齊依前制。

梁太清二年(548年),分柴桑置南縣,同屬江州尋陽郡。

太平二年(557年),立西江州,領尋陽及四僑郡。

陳天嘉六年(565年),罷西江州,尋陽郡還隸江州。

隋平陳,復曰江州,置江州總管。

隋開皇九年(589年)廢潯陽郡及柴桑,汝南,復立尋陽縣,因水患仍遷縣入城,治湓口。

十八年(598年),改尋陽縣為彭蠡縣,直隸江州。

大業(yè)二年(606年),改彭蠡縣為彭城縣,尋廢彭城縣為湓城縣。

三年(607年)又改江州為九江郡。

唐武德四年(621年)復稱江州,改尋陽為潯陽,五年(622年)又分湓城置楚城縣,皆隸江州。

八年(625年)廢湓城。

貞觀八年(634年)廢楚城,俱入潯陽縣。

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屬江南西道。

天寶元年(742年)江州改稱潯陽郡。

乾元元年(758年)復為江州,析湓城置潯陽、楚城縣,后俱入潯陽縣。

五代屬吳,順義元年(921年)以江州為奉化軍。

潯陽屬奉化軍。

南唐改潯陽為德化。

宋復置江州。

開寶八年(975年),降為軍事。

大觀三年(1109年)升為望郡,初隸江南路。

建炎元年(1127年),升定江軍節(jié)度,二年,置江州路,以州屬焉。

紹興二年(1132年),江州路省,江州改隸江南西格。

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于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治江州,十三年(1276年)改為江西大都督府,隸揚州行省。

十四年(1277年)立為江州路置總管,區(qū)境域先后分屬司、府、路。

江州路先隸江西等處行中書省,十六年(1279年)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,二十二年(1285年)復隸江西行省。

至正二十一年(1361年),朱元璋攻下江州,改江州路為九江府,區(qū)境屬之。

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,全省分5道,九江府隸九江道。

清因明制,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。

雍正九年(1731),增轄廣信府,改稱分巡廣饒南九道。

咸豐四年(1854)三月,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,以九江府為江西省,區(qū)境域在其轄下。

太平天國失敗,清復原制。

1911年,廢府存道,全省劃4道。

1914年1月,為避福建、四川轄縣之同名,改德化縣為九江縣,隸贛北道(6月改稱潯陽道)。

1926年,廢道,直隸江西省。

1927年3月,九江城區(qū)(今區(qū)境域)另設九江市政廳,直隸省政府。

次年,改市政廳為九江市政府,1930年10月九江市政府撤銷,市政并入九江縣政府綜理。

1932年,全省分設13個行政區(qū),區(qū)境域?qū)俚谒男姓^(qū),1934年6月,重設九江市政委員會,直隸省政府。

1935年4月,減為8個行政區(qū),區(qū)境域?qū)俚谖逍姓^(qū)。

1936年,因贛、鄂、皖3省省界改劃,將九江市政委員會所轄之江北封一、封三、桑落等鄉(xiāng)分別劃歸鄂、皖后,九江市面積削減,人口及稅收均不符設市之條件,便又撤銷市政委員會,市區(qū)歸為九江縣潯陽鎮(zhèn)。

1939年冬,因贛北淪陷,區(qū)轄宜小,全省增至11個行政區(qū),以原第五行政區(qū)之九江、星子、德安、瑞昌4縣別立第九行政區(qū)。

1942年8月,鑒于地理歷史沿革及交通、面積現(xiàn)狀,全省改劃為9個行政區(qū),境屬新的第九行政區(qū)。

1949年5月17日,九江市區(qū)解放。

6月4日,城區(qū)潯陽鎮(zhèn)成立市人民政府;15日,相繼成立九江縣人民政府,市、縣分治,同隸九江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(后改稱九江地區(qū)行政專員公署)。

1959年1月,撤縣并市,1961年9月復分治。

1980年3月,原地轄九江市升格為省轄市。

5月,市區(qū)置潯陽區(qū),市郊置郊區(qū)、廬山置廬山區(qū)。

1983年7月,撤地并市,實行市管縣(區(qū))體制,潯陽區(qū)屬九江市,名稱沿用至今。

潯陽區(qū)周邊行政區(qū)地圖導航

CopyRight 2020-2024 北斗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備2024058711號

北斗地圖提供全國各省市高清地圖在線查看,可查看道路、衛(wèi)星、景點、地形、城鎮(zhèn)、房屋等地圖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