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津縣地名由來:因境內有“永利”“東津”兩地得名。
2022年1月,利津縣被命名為2021年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。
2021年12月,利津縣被認定為第二批山東省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2021年5月,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利津縣人口數量為23.82萬人,位列東營市各縣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,位列山東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35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047位。
2021年1月,山東省農業(yè)農村認定利津縣為2020年度山東省“兩全兩高”農業(yè)機械化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
2021年1月,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—2023年創(chuàng)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,利津縣上榜。
2021年1月,2021年山東省136個縣市區(qū)經濟實力排名出爐,利津縣位列第99名。
2020年6月,利津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(山東片區(qū))。
利津縣位于山東省北部,地跨黃河南北??偯娣e1665.6平方千米(《簡冊》為1287平方千米)。2003年底。
縣人民政府駐利津鎮(zhèn),郵編:257400。代碼:370522。區(qū)號:0546。拼音:LijinXian。
行政區(qū)劃
利津縣轄5個鎮(zhèn)、4個鄉(xiāng):利津鎮(zhèn)、北宋鎮(zhèn)、鹽窩鎮(zhèn)、陳莊鎮(zhèn)、汀羅鎮(zhèn)、明集鄉(xiāng)、北嶺鄉(xiāng)、虎灘鄉(xiāng)、刁口鄉(xiāng)。
歷史沿革
漢為利縣地。唐為渤海縣之水利鎮(zhèn)。金明昌三年十二月(1193年1月)置縣,據《讀史方輿紀要》:“海在縣東北之十里,產鹽,居民資其利,案河水于此分為枝津入海,故曰利津?!币徽f因水利鎮(zhèn)、東津二名各一字得名。
1998年2月18日,撤銷利津縣前劉鄉(xiāng)、王莊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利津鎮(zhèn);撤銷利津縣大趙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鹽窩鎮(zhèn);撤銷利津縣店子鄉(xiāng)、北宋鄉(xiāng),合并設立北宋鎮(zhèn);撤銷利津縣汀河鄉(xiāng)、羅鎮(zhèn)鄉(xiāng),合并設立汀羅鎮(zhèn)(魯政函民字[1998]5號)。
2000年,利津縣轄5個鎮(zhèn)、7個鄉(xiāng)。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:288832人,各鄉(xiāng)鎮(zhèn)人口:利津鎮(zhèn)62894北宋鎮(zhèn)28928鹽窩鎮(zhèn)35535陳莊鎮(zhèn)24132汀羅鎮(zhèn)33645南宋鄉(xiāng)17137明集鄉(xiāng)17460北嶺鄉(xiāng)20858虎灘鄉(xiāng)15432集賢鄉(xiāng)12437付窩鄉(xiāng)16475刁口鄉(xiāng)3899
2001年,利津縣撤銷付窩鄉(xiāng)、集賢鄉(xiāng),并入陳莊鎮(zhèn);撤銷南宋鄉(xiāng),并入北宋鎮(zhèn)。
2001年,全縣總面積1666平方千米。轄5鎮(zhèn)4鄉(xiāng),514個行政村和居委會。年底全縣總人口29.16萬人,其中非農業(yè)人口3.5萬人。
2002年,全縣總面積1665.6平方千米。轄5鎮(zhèn)4鄉(xiāng),510個行政村。年底全縣總人口29.13萬人,其中非農業(yè)人口4.75萬人。
2003年,全縣總面積1665.6平方千米。轄5鎮(zhèn)4鄉(xiāng)、510個行政村。年底全縣總人口29.10萬人,其中非農業(yè)人口4.75萬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