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三國吳黃武五年(226)析富春縣始設(shè)桐廬縣,以居桐溪(桐廬江、天目溪)地得名;另說昔有人采藥結(jié)廬桐木下指桐為姓,故縣名桐廬;或說為紀念中藥鼻祖桐君,把他采藥的地方命名桐廬;又據(jù)《中國地名辭源》:傳桐溪有大椅桐樹,垂條偃蓋,蔭蔽數(shù)畝,遠望似廬,故名。
2022年8月,桐廬縣入圍2022年“兩山”發(fā)展百強縣,排名第20。
2022年7月,桐廬縣上榜2022年長三角百強縣第65名。
2022年6月,桐廬縣入選2022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,位列第20。
2022年6月,桐廬縣莪山民族鄉(xiāng)村共富聯(lián)合體被認定為杭州市第一批共富聯(lián)合體。
2022年6月,桐廬縣江南古村落共富帶、富春江“黃金左岸”共富帶被認定為杭州市第一批共富帶。
2022年5月,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發(fā)布,桐廬縣位列第45。
2021年12月,2021年全國營商環(huán)境百強縣(市)名單發(fā)布,桐廬縣位列第15。
2021年12月,浙江首批大花園示范縣名單出爐,桐廬縣入選。
2021年11月,桐廬縣榮獲2021年全國縣域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信息化發(fā)展先進縣。
桐廬縣位于中國浙江省西北部,地處錢塘江中游,介于北緯29°35′~30°05′和東經(jīng)119°10′~119°58′之間;東接諸暨,南連浦江、建德,西鄰淳安,東北界富陽,西北依臨安。全境東西長約77公里,南北寬約55公里??偯娣e1825平方公里。根據(jù)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(shù)據(jù),全縣常住人口為406450人,戶籍人口40.25萬人,總面積1825平方千米。本縣漢族居民屬-民系,漢族為主,有畬、苗、土家、侗、蒙古、壯、滿、回、藏、布依、高山、維吾爾、俄羅斯、瑤、白、佤、仫佬17個少數(shù)民族。操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方言。
截至2011年1月15日,桐廬縣轄4個街道、6個鎮(zhèn)、4個鄉(xiāng)(包括1個民族鄉(xiāng)):桐君街道、城南街道、舊縣街道,鳳川街道;富春江鎮(zhèn)、橫村鎮(zhèn)、分水鎮(zhèn)、、百江鎮(zhèn)、瑤琳鎮(zhèn)、江南鎮(zhèn);鐘山鄉(xiāng)、新合鄉(xiāng)、合村鄉(xiāng)、莪山畬族鄉(xiāng)。共有7個社區(qū)、14個居民區(qū)、186個行政村。面積1825平方千米。
桐廬縣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四年(公元225年),曾于隋開皇九年(589年)廢桐廬入錢塘縣,至仁壽二年(602年)復(fù)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桐廬西北七鄉(xiāng)置分水縣,同時于桐廬置嚴州。三年后廢嚴州及分水縣。如意元年(692年)復(fù)置分水,更縣名為武盛。神龍元年(705年)復(fù)名分水縣。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移桐廬縣于今縣治。寶應(yīng)元年(762年)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,大歷六年(771年)廢昭德還屬分水。天佑三年(906年)劃分水東北五鄉(xiāng)入臨安。1949年4至5月桐、分兩縣解放,1958年11月廢新登、分水兩縣入桐廬。1960年8月又廢富陽入桐廬,并隸屬于杭州市。1961年12月復(fù)置富陽縣,并將原新登縣轄地及原分水縣賢德公社劃歸富陽。今桐廬縣政區(qū),基本上為原桐廬、分水兩縣轄地。
歷史沿革:
桐廬縣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四年(公元225年),曾于隋開皇九年(589年)廢桐廬入錢塘縣,至仁壽二年(602年)復(fù)置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析桐廬西北七鄉(xiāng)置分水縣,同時于桐廬置嚴州。
三年后廢嚴州及分水縣。
如意元年(692年)復(fù)置分水,更縣名為武盛。
神龍元年(705年)復(fù)名分水縣。
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移桐廬縣于今縣治。
寶應(yīng)元年(762年)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,大歷六年(771年)廢昭德還屬分水。
天佑三年(906年)劃分水東北五鄉(xiāng)入臨安。
1949年4至5月桐、分兩縣解放,1958年11月廢新登、分水兩縣入桐廬。
1960年8月又廢富陽入桐廬,并隸屬于杭州市。
1961年12月復(fù)置富陽縣,并將原新登縣轄地及原分水縣賢德公社劃歸富陽。
今桐廬縣政區(qū),基本上為原桐廬、分水兩縣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