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境內(nèi)有涇水(青弋江),出蕪湖,因水立名。
2022年6月,涇縣入選2022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,位列第96。
2022年5月,涇縣入選安徽省省級農(nóng)村電商示范縣名單。
2021年12月,涇縣入選首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。
2021年11月,涇縣上榜2021中國縣域旅游發(fā)展?jié)摿Π購娍h市。
2021年7月,涇縣入選2021中國品質(zhì)休閑百佳縣市榜單。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涇縣人口數(shù)量為27.58萬人,位列宣城市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5位,位列安徽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80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1869位。
2021年5月,涇縣上榜2021中國最具詩意百佳縣市榜第98名。
涇縣位于北緯30°21′至30°50′、東經(jīng)117°57′至118°41′,地處安徽省東南部,青弋江上游,處于長江南岸與皖南山區(qū)交接地帶,東與宣州區(qū)、寧國市接壤,南與黃山市、旌德縣毗連,西與青陽縣交界,北與南陵縣為鄰,青弋江為境內(nèi)主要河流,古稱涇水,亦名涇溪、涇川,由西南向東北斜貫縣境出蕪湖入長江。全縣總面積2054.5平方公里,戶籍人口35萬,轄9鎮(zhèn)2鄉(xiāng)132個村民委員會、12個居民委員會,縣人民政府設在涇川鎮(zhèn)。
“涇邑自瀛秦始置,封壤頗巨,今之石埭、太平、旌德皆其舊地;余始至入境,觀山川之秀麗,人物之阜繁,土地沃饒,產(chǎn)植豐富,喟然嘆曰:江左名區(qū)也?!保骷尉浮稕芸h志》)涇縣建制于秦,史稱“先秦所建,漢則因之”?!稘h書地理志》注:涇水出蕪湖,縣因水立名。建制以來,相沿至今。唐天寶四年(745),析置太平縣(今屬黃山市);永泰二年(766)始,漸次析置石埭(今石臺縣)、旌德二縣。1949年4月24日涇縣解放,隸屬皖南區(qū)宣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1952年更屬蕪湖行政專員公署。1956年5月屬蕪湖地區(qū)專員公署,1979年更屬蕪湖地區(qū)行政公署,1980年2月改屬宣城地區(qū)行政公署,2001年更屬宣城市,隸屬至今。
涇縣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為國家生態(tài)縣。境內(nèi)山高林密,溪澗縱橫,珍禽稀獸有梅花鹿、云豹、金貓、白頸長尾雉,白鷴等,還有古生動物揚子鱷。全縣地勢自南西向北東傾斜,三起三伏,全縣“七山一水一分田,一份道路和莊園”??h東南屬黃山余脈,巍峰高聳,西南屬九華山余脈,層巒逶迤,北多為丘陵,地勢偏低,中部為狹長河谷沖積小平原。全縣平均海拔250米,黃子山1174.8米為最高峰,全境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,年平均溫度15.6°,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,日照時數(shù)年平均值2114.8小時,無霜期240天,雨量充沛,氣候溫和。
涇縣文化底蘊深厚,包合世古墩、章渡赤麓山和瑤莊是新石器時代遺址,早在5000年前,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、繁衍?!扒傧鸥G址”為唐五代時期宣州窯最大的青瓷生產(chǎn)基地,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涇縣素有“漢家舊縣江左名區(qū)”之稱,享有“山川清淑秀甲江南”之譽,是中國宣紙之鄉(xiāng),中國宣筆之鄉(xiāng),中國木梳之鄉(xiāng),是著名的革命老區(qū),是震驚中外的“皖南事變”發(fā)生地和激戰(zhàn)地。全縣人文景觀40多處,目前共有國家級4A景區(qū)7家,3A景區(qū)6家,其中有包括中國近現(xiàn)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在內(nèi)的國家重點保護單位6處,省級保護單位17處,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項目66項,其中人類非遺名錄1項,國家級2項、省級9項、市級19項、縣級36項。2006年,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2009年,宣紙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,是目前為止安徽省唯一獨立申報、獨立保護的人類非遺項目。2008年,宣筆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。涌溪火青、花磚、后山剪刀、涇縣油布傘、榔橋木梳、宣紙簾、宣紙制品加工、正興隆醬菜、琴魚干制作技藝等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,皖南糕點制作技藝等19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,茂林十二碗等36個項目列入縣級非遺保護名錄(其中,2019年5月新評選第五批縣級非遺保護名錄16個)。已初步建成國家、省、市、縣“四位一體”的非遺名錄保護體系,非遺項目數(shù)量和級別位居全省縣級非遺保工作第一方陣,堪稱非遺大縣。
境內(nèi)名勝古跡眾多,歷史文化名人薈萃。歷史上,涇縣既是“男勤于耕女勤于織”的農(nóng)桑之區(qū),又以官宦眾多、文風昌盛名聞于世。有李白《贈汪倫》千古絕唱舉世聞名的桃花潭,有“大大茂林村小小涇縣城”之說的皖南著名古鎮(zhèn)茂林。明清兩代,全縣中進士106人,居全省第三。歷史名人唐代許棠才列“咸通十哲”,汪遵“奮譽文苑”;宋代吳份學富五車,譽為“江南兩腳書櫥”;昌永為紹興進士,特奏名第一。明代董剛、董杰昆仲同舉進士,為官清正,譽滿朝野;查鐸著述顯名于時。清代包世臣舉世推崇,朱珔學重皖派,人尊“江左經(jīng)詩之冠”。近現(xiàn)代學者名流更不勝舉。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、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、外交家王稼祥,著名經(jīng)濟學家吳半農(nóng),著名教育家查謙等民族精英,美術(shù)大師吳作人、文學家吳組緗、書法家吳玉如并稱“茂林三吳”,音樂家朱踐耳、散文家張拓蕪等名流名揚海內(nèi)外,此外還有查全性、汪應絡、文蘭、朱永貝睿、翟光明五位“兩院”院士均為一代精英。
主要特產(chǎn)有宣紙、宣筆、綠茶、木梳、琴魚、油布傘、花磚、醬菜、山藥等。
歷史沿革:
秦代,秦王政二十四年(前223),滅楚國,翌年,平江南,置涇縣,屬會稽郡。
秦末,屬鄣郡。
不久,屬廬江郡。
西漢元狩二年(前121)七月壬子,改屬丹陽郡。
東漢永和四年(139),屬宣城郡。
建和元年(147年),仍屬丹陽郡。
西晉太康元年(280),今縣境涇縣、安吳2個縣,屬宣城郡。
隋開皇九年(589),安吳縣并入涇縣,屬宣州。
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四月,屬宣城郡。
宋元明清,涇縣先后隸屬寧國路、宣州府、寧國府等。
1912年1月,廢道、府,涇縣屬安徽省。
1914年6月2日,涇縣屬安徽省蕪湖道。
1928年直屬安徽省。
1932年4月2日,涇縣屬安徽省第九區(qū)。
10月10日,涇縣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(qū)。
1940年5月,8月6日,第九專區(qū)改為第六專區(qū)。
1949年10月1日建國,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(qū)。
1952年3月28日,改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湖專區(qū)。
1971年3月29日,蕪湖專區(qū)改稱蕪湖地區(qū),涇縣屬之。
1980年2月,蕪湖地區(qū)改名宣城地區(qū)。
涇縣仍屬之。
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:撤銷宣城地區(qū)和縣級宣州市,設立地級宣城市,涇縣屬之至今未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