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邑縣地名由來:傳說是春秋時期季平子的封地(邑),故名平邑。
2022年8月,平邑縣認定2021年度山東省建筑業(yè)強市強縣名單。
2021年9月,平邑縣被列為整縣(市、區(qū))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(fā)試點。
2021年6月,平邑縣上榜2021年農(nóng)產(chǎn)品電商百強縣名單,代表農(nóng)產(chǎn)品為果樹。
2021年5月,根據(jù)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平邑縣人口數(shù)量為89.23萬人,位列臨沂市各縣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5位,位列山東省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0位,位列全國各縣市區(qū)人口數(shù)量排行榜第346位。
2021年4月,平邑縣被評為第二批全國農(nóng)作物病蟲害“綠色防控示范縣”。
2021年3月,平邑縣上榜第二批全國農(nóng)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推評名單。
2021年1月,2020年鄉(xiāng)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(qū)排名發(fā)布,平邑縣位列第487名。
平邑縣位于山東省中南部。總面積1824.79平方千米???cè)丝?8萬人(2003年)。
縣人民政府駐平邑鎮(zhèn),郵編:273300。代碼:371326。區(qū)號:0539。拼音:PingyiXian。
行政區(qū)劃
平邑縣轄14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武臺鎮(zhèn)、保太鎮(zhèn)、柏林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溫水鎮(zhèn)、流峪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、臨澗鎮(zhèn)、豐陽鎮(zhèn)、資邱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。1056個行政村。
歷史沿革
1945年設(shè)平邑縣。因子邑鎮(zhèn)得名。據(jù)平邑古碑記載:“干邑者,季平子之采邑也?!笨h因春秋時為魯國季平子采邑而得名。
1986年5月,李家莊鄉(xiāng)改稱岐山鄉(xiāng)。
1988年12月,賀莊鄉(xiāng)改名白馬鄉(xiāng)。此時,轄7鎮(zhèn)19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、白馬鄉(xiāng)、岐山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、魏劉莊鄉(xiāng)、柏林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、張里鄉(xiāng)、溫水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、唐村嶺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黃坡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龐莊鄉(xiāng)、鄭家峪鄉(xiāng)。
1994年9月7日,撤銷溫水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,設(shè)立溫水鎮(zhèn)、天寶山鎮(zhèn)。1994年9月28日,撤銷岐山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,設(shè)立岐山鎮(zhèn)、保太鎮(zhèn)。平邑縣轄11個鎮(zhèn)、15個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、天寶山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岐山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保太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溫水鎮(zhèn)、山陰鄉(xiāng)、豐陽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、白馬鄉(xiāng)、張里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龐莊鄉(xiāng)、柏林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唐村嶺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、黃坡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魏劉鄉(xiāng)。
1996年5月24日,撤銷柏林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,設(shè)立柏林鎮(zhèn)、武臺鎮(zhèn)、流峪鎮(zhèn)(魯政函民字[1996]26號)。1996年10月9日,魏劉莊鄉(xiāng)更名為羊城鄉(xiāng)(魯?shù)孛痆1996]10號)。
1998年7月28日,撤銷豐陽鄉(xiāng),設(shè)立豐陽鎮(zhèn)(魯政函民字[1998]17號)。1999年12月22日,撤銷臨澗鄉(xiāng),設(shè)立臨澗鎮(zhèn)(魯政函民字[1999]40號)。平邑縣轄16個鎮(zhèn)、10個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、溫水鎮(zhèn)、天寶山鎮(zhèn)、岐山鎮(zhèn)、保太鎮(zhèn)、柏林鎮(zhèn)、武臺鎮(zhèn)、流峪鎮(zhèn)、豐陽鎮(zhèn)、臨澗鎮(zhèn)、東陽鄉(xiāng)、白馬鄉(xiāng)、羊城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張里鄉(xiāng)、唐村嶺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黃坡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龐莊鄉(xiāng)。
2000年,平邑縣轄16個鎮(zhèn)、10個鄉(xiāng)。根據(jù)第五次人口普查數(shù)據(jù):全縣總?cè)丝?74213人,其中:平邑鎮(zhèn)134556仲村鎮(zhèn)57360岐山鎮(zhèn)21055武臺鎮(zhèn)36467保太鎮(zhèn)58551柏林鎮(zhèn)45835卞橋鎮(zhèn)40926地方鎮(zhèn)38210天寶山鎮(zhèn)26014銅石鎮(zhèn)50644溫水鎮(zhèn)36702流峪鎮(zhèn)34803鄭城鎮(zhèn)38886自彥鎮(zhèn)34101臨澗鎮(zhèn)24543豐陽鎮(zhèn)33343白馬鄉(xiāng)26598羊城鄉(xiāng)20939資邱鄉(xiāng)34775張里鄉(xiāng)24160山陰鄉(xiāng)19403魏莊鄉(xiāng)27818黃坡鄉(xiāng)22972唐村嶺鄉(xiāng)23653東陽鄉(xiāng)37626龐莊鄉(xiāng)24273人。
2000年12月29日,撤銷白馬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平邑鎮(zhèn);撤銷黃坡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白彥鎮(zhèn);撤銷岐山鎮(zhèn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仲村鎮(zhèn);撤銷天寶鎮(zhèn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地方鎮(zhèn);撤銷張里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銅石鎮(zhèn);撤銷龐莊鄉(xiāng),將其行政區(qū)域并入臨澗鎮(zhèn)。撤銷唐村嶺鄉(xiāng),將原唐村嶺鄉(xiāng)的南陽村劃歸平邑鎮(zhèn)管轄;將原唐村嶺鄉(xiāng)的邵家莊村、龍汪河村、老泉崖村、栗元村、洼子地村、義新莊村、三嶺村、南申莊村、許家?guī)X村、上神洼村、外宋子峪村、護城莊村、里宋子峪村、興郭莊子村、圈子崖村、桃園村、土門村、城子村、下神洼村、斐家溝村、北申莊村等21個村劃歸流峪鎮(zhèn)管轄;將原唐村嶺鄉(xiāng)的金鵲莊村、響水莊村、上寨村、西峨莊村、東峨莊村、義順莊村、青草坡村等7個村劃歸豐陽鎮(zhèn)管轄。撤銷羊城鄉(xiāng),將原羊城鄉(xiāng)的石頭嶺村、溫家莊村、東峪村、兩河村、蘇成村、大澇峪村、塔峪村、沙石橋村、山莊村、玉皇城村、許家莊村等11個村劃歸柏林鎮(zhèn)管轄;將原羊城鄉(xiāng)的柳家村、南羊子村、大埠槐村、喬家莊村、皮卞莊村、后孫莊村、卓家莊村、平和莊村、三關(guān)廟村、良子村、北劉莊村、東金官村、西金官村、北羊子村、埠陽村、魏劉莊村、九女關(guān)村、因家村、北王莊村、羊城村、前孫莊村等21個村劃歸保太鎮(zhèn)管轄(魯政函民字[2000]93號)。即平邑縣由16個鎮(zhèn)、10個鄉(xiāng)調(diào)整為14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(白馬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、唐村嶺鄉(xiāng)1個村)、仲村鎮(zhèn)(岐山鎮(zhèn))、卞橋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(天寶山鎮(zhèn))、銅石鎮(zhèn)(張里鄉(xiāng))、保太鎮(zhèn)(羊城鄉(xiāng)部分)、流峪鎮(zhèn)(唐村嶺鄉(xiāng)大部分)、柏林鎮(zhèn)(羊城鄉(xiāng)部分)、武臺鎮(zhèn)、豐陽鎮(zhèn)(唐村嶺鄉(xiāng)部分)、臨澗鎮(zhèn)(龐莊鄉(xiāng))、資邱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(山陰鄉(xiāng)、黃坡鄉(xiāng))、溫水鎮(zhèn)。(括號內(nèi)的為被撤并的鄉(xiāng)鎮(zhèn))
截至2002年12月31日,平邑縣轄14個鎮(zhèn)、2個鄉(xiāng)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、溫水鎮(zhèn)、保太鎮(zhèn)、柏林鎮(zhèn)、武臺鎮(zhèn)、流峪鎮(zhèn)、豐陽鎮(zhèn)、臨澗鎮(zhèn)、資邱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。
地圖
《平邑縣志》中有關(guān)區(qū)劃內(nèi)容
平邑縣地處山東省南部,臨沂地區(qū)西部,沂蒙山區(qū)西南邊緣,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浚河上游。北緯35°07′35″~35°43′23″,東徑117°25′12″~117°56′51″。東、東南與費縣相連,西南與棗莊市山亭區(qū)接壤,西與鄒縣、泗水相鄰,西北與新泰市搭界,東北與蒙陰縣毗鄰??h境南北最大縱距(魏莊鄉(xiāng)南反村至武臺鄉(xiāng)太平頂)66.75千米,東西最大橫距(卞橋鎮(zhèn)前白巖村至黃坡鄉(xiāng)越棚村)47.35千米,總面積1824.97平方千米??h城平邑位于縣境西北部。
【境域】
平邑縣始于1946年,其前身為1940年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(dǎo)下建立的費南縣。今縣境由1940年前費縣的西半部、滕縣東北境部分地區(qū)及泗水縣少數(shù)村莊構(gòu)成。
1946年4月,縣境東鄰費縣,南靠麓水縣,西接鄒縣、泗水縣、北連蒙山縣,總面積930.36平方千米。
1952年3月,蒙山縣撤銷,其西部4個區(qū)面積613.92平方千米劃入平邑縣。是時,縣境東鄰費縣,南連白彥縣,西接鄒縣、泗水縣,北靠新泰縣、蒙陰縣。全縣總面積1544.28平方千米。
1953年8月,白彥縣撤銷,其北部4個區(qū)面積383.4平方千米劃入平邑縣。是時,縣境東鄰費縣,南連滕縣,西接鄒縣、泗水縣,北靠新泰縣、蒙陰縣,全縣總面積1927.68平方千米。
1956年2月,朱田區(qū)劃歸費縣,其面積107平方千米。
1948~1962年間,平邑縣與泗水縣少數(shù)村莊相互劃出劃入,始構(gòu)成今平邑縣境域現(xiàn)狀。
【隸屬】
今平邑縣北部夏、商、西周時期為顓臾國,南部商代屬倪國、西周屬邾國地。春秋時期,北部仍為顓臾國,余之分屬魯國之武城、東陽、邱輿、卞等邑。戰(zhàn)國時,先屬費國、魯國,后屬齊國。秦朝屬薛郡。西漢境內(nèi)置南武陽縣、南城縣,分屬兗州泰山郡、徐州東海郡,并一度置平邑侯國、南城侯國。新莽時,廢南城侯國復(fù)置南城縣,廢平邑侯國和南武陽縣改置桓宣縣。東漢撤桓宣縣復(fù)稱南武陽縣。至三國、兩晉,今縣境均分屬南城縣、南武陽縣。南朝宋改南武陽縣為武陽縣。北齊時,撤南城縣并入武陽縣。598年(隋開皇十八年),改武陽縣為顓臾縣。627年(唐貞觀元年),撤顓臾縣并入費縣。此后歷經(jīng)五代十國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至1939年(民國二十八年),今平邑縣境除西南、西部少數(shù)村莊原分屬滕縣、泗水縣外,均屬費縣所轄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(dǎo)創(chuàng)建沂蒙山區(qū)革命根據(jù)地,并相繼在今平邑縣境內(nèi)設(shè)置了一些縣級機構(gòu),組建了人民民主政權(quán)。1939年7月,在康阜莊(今屬岐山鄉(xiāng))成立費縣聯(lián)合辦事處。1940年2月,在大夫?qū)幋澹ń駥俦Ll(xiāng))成立費縣抗日民主政府。1940年6月,中共山東分局根據(jù)抗日斗爭需要,以費縣境內(nèi)西部滋(陽)臨(沂)公路線段為界,路北置費北縣,路南置費南縣。費北縣政府機構(gòu)始稱費北行署,1942年5月,改為費北縣抗日民主政府,1945年8月,改稱費北縣政府,駐地在卞橋大、小公館(村)一帶,隸屬魯中行署。費南縣抗日民主政府,駐地在鄭城、常莊、流峪一帶,隸屬魯南專署。
1942年7月,析費南縣南境(今平邑縣龐莊、臨澗、山陰、白彥、魏莊一帶)和滕縣東境部分地區(qū)建置費滕邊辦事處,又稱魯南實驗縣。1943年10月撤銷,其轄區(qū)分別劃歸費南縣和費滕嶧邊辦事處(1944年改建雙山縣,1946年4月更名麓水縣,1950年撤銷,其轄區(qū)一部劃歸白彥縣)。
1942年11月,析費縣天寶、由吾2個區(qū)建置費西辦事處,又稱天寶山辦事處。1943年11月撤銷,其天寶區(qū)復(fù)歸費南縣,由吾區(qū)劃歸溫河縣。1943年12月,費南縣改稱費縣,隸屬魯南專署。1944年8月隸屬魯南行署第一專署。1946年4月16日,費縣改稱平邑縣,隸屬魯南行署第一專署。1948年7月,改屬魯中南行署第四專署。1949年7月,隸屬滕縣專署。1953年7月,改屬臨沂專署。
1946年1月,撤銷費北縣、費東縣,合置蒙山縣??h人民政府先駐上冶(今屬費縣),后駐西荊埠。1952年3月撤銷,其西部地區(qū)劃歸平邑縣。
1947年8月,析平邑縣的山陰、苗莊、白彥3個區(qū)與鄒縣、滕縣的部分地區(qū)建置白彥縣。1953年8月,白彥縣撤銷,其原白彥、山陰、臨澗、苗莊等區(qū)復(fù)歸平邑縣。
【區(qū)劃】
古代縣以下設(shè)鄉(xiāng),境內(nèi)現(xiàn)存漢代石闕、宋代摩崖石刻造像銘文中有“南武陽平邑鄉(xiāng)嗇夫”、“大宋國沂州費縣和順鄉(xiāng)佛觀頂”、“沂州費縣和順鄉(xiāng)故縣村”等“鄉(xiāng)”的記載。鄉(xiāng)以下管理機構(gòu),西漢到宋代設(shè)亭、里,元以后設(shè)社。明清時期費縣下設(shè)思圣、錦川、古費、忠義4個鄉(xiāng),今平邑縣北境大致為思圣鄉(xiāng)地,南境大致為錦川鄉(xiāng)地。鄉(xiāng)以下社數(shù)屢有增減,至1896年(光緒二十二年),時費縣下設(shè)42社,今平邑縣境內(nèi)有其中的20個社,即白彥社、關(guān)陽社(部分)、溫泉社、資邱社、安靖社、孝感社、柏林社、顓臾社、埠陰社、保太社、魯布社、武溝社、仲村社、平邑社、流莊社、南陽社、南什社、合乙社、蒙陽社、莊上社。
1928年8月,費縣劃為7區(qū)42鄉(xiāng),今平邑縣境時有其中5個區(qū)20個鄉(xiāng):一區(qū):地方鄉(xiāng)。四區(qū):柏林鄉(xiāng)、武安鄉(xiāng)、卞橋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溫水鄉(xiāng)。五區(qū):平邑鄉(xiāng)、顓臾鄉(xiāng)、流莊鄉(xiāng)、豐陽鄉(xiāng)、南陽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、三陽鄉(xiāng)(原毛陽今改為三陽,下同)。六區(qū):仲村鄉(xiāng)、長路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武陽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。七區(qū):白彥鄉(xiāng)、關(guān)陽鄉(xiāng)(部分)。
1939.7~1940.2,設(shè)立費縣辦事處,時下轄費縣一區(qū)的上冶鄉(xiāng)、地方鄉(xiāng),四區(qū)和六區(qū)的全部,五區(qū)的歷東鄉(xiāng)、三陽鄉(xiāng)。所轄地域多屬今平邑縣境。1940.2~1940.6,費縣抗日民主政府,下轄行政區(qū)劃與費縣辦事處同。
1940年6月,費縣西部地區(qū)(主要為今平邑縣境)劃分為費南、費北兩個縣。時費南縣轄7個區(qū):常莊區(qū)、流峪區(qū)、豐陽區(qū)、山陰區(qū)、白彥區(qū)、由吾區(qū)(今屬費縣)、天寶區(qū)。費北縣轄5個區(qū):上冶區(qū)(今屬費縣)、卞橋區(qū)、固城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、仲里區(qū)。
1942年7月,費南縣新置崇固區(qū)、歷東區(qū),白彥區(qū)劃歸費滕邊辦事處。11月,天寶區(qū)、由吾區(qū)劃歸費西辦事處。1943年2月,崇固區(qū)、山陰區(qū)劃歸費滕邊辦事處。是年10月,費滕邊辦事處撤銷,11月費西辦事處撤銷,其山陰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、天寶區(qū)復(fù)歸費南縣轄。
1943年12月,費南縣改稱費縣,同時增置營山區(qū),時費縣轄10個區(qū):常山區(qū)、福山區(qū)、營山區(qū)、山陰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、豐山區(qū)、天寶區(qū)、歷東區(qū)、四開山區(qū)、黃山區(qū)。1945年8月,撤銷山陰區(qū)、常山區(qū),歷東區(qū)改稱平邑區(qū),四開山區(qū)改稱臨澗區(qū)。1946年初,增設(shè)東陽區(qū)。
1942年9月,費北縣撤銷卞橋區(qū)并入上冶區(qū),仲里區(qū)劃歸泰寧縣。1944年5月,恢復(fù)卞橋區(qū)。1945年1月,新置柏林區(qū)。是年3月,仲里區(qū)復(fù)歸費北縣。時費北縣轄6個區(qū):上冶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、固城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、仲里區(qū)、柏林區(qū)。
1946年4月費縣改稱平邑縣,全縣時轄8個區(qū)。一區(qū)(平邑)、二區(qū)(福山)、三區(qū)(營山)、四區(qū)(臨澗)、五區(qū)(崇固)、六區(qū)(豐山)、七區(qū)(天寶)、八區(qū)(東陽)。1946年11月,增設(shè)山陰區(qū)。1947年8月,建立白彥縣,平邑縣之第四區(qū)(臨澗)、九區(qū)(山陰)2個區(qū)劃歸白彥縣;費縣(原溫河縣改稱)之由吾區(qū)劃歸平邑縣,定名第四區(qū);泗水縣之香山區(qū)劃入平邑縣,1948年3月復(fù)歸泗水縣。
1949年,全縣轄8個區(qū),以地命名。歷東區(qū)、福山區(qū)、營山區(qū)、由吾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、豐山區(qū)、天寶區(qū)、黃山區(qū)。
1950年8月10日,各區(qū)改以序數(shù)命名,即:一區(qū)(歷東)、二區(qū)(福山)、三區(qū)(營山)、四區(qū)(由吾)、五區(qū)(崇固)、六區(qū)(豐山)、七區(qū)(天寶)、八區(qū)(東陽)。
1951年,全縣設(shè)8區(qū)68個鄉(xiāng)、鎮(zhèn):一區(qū):平邑鎮(zhèn)、牛山鄉(xiāng)、常山鄉(xiāng)、賀莊鄉(xiāng)、胡同鄉(xiāng)、鳳凰鄉(xiāng)、高山鄉(xiāng)。二區(qū):土門鄉(xiāng)、唐村鄉(xiāng)、大溝鄉(xiāng)、石箱鄉(xiāng)、申莊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、老泉鄉(xiāng)、蒲蘆鄉(xiāng)。三區(qū):辛莊鄉(xiāng)、公利鄉(xiāng)、李村鄉(xiāng)、官路鄉(xiāng)、鍋泉鄉(xiāng)、張里鄉(xiāng)、溫水鄉(xiāng)、廣泉鄉(xiāng)、彭泉鄉(xiāng)。四區(qū):寧家鄉(xiāng)、知方鄉(xiāng)、泗彥鄉(xiāng)、由吾鄉(xiāng)、水蓮鄉(xiāng)、馮溝鄉(xiāng)、朱田鄉(xiāng)。五區(qū):崮安鄉(xiāng)、松林鄉(xiāng)、常莊鄉(xiāng)、卓莊鄉(xiāng)、昌里鄉(xiāng)、埠西鄉(xiāng)、鄭城鄉(xiāng)、桃峪鄉(xiāng)、楊莊鄉(xiāng)、崇圣鄉(xiāng)。六區(qū):西皋鄉(xiāng)、大庵鄉(xiāng)、朱村鄉(xiāng)、仁莊鄉(xiāng)、泗山鄉(xiāng)、城西鄉(xiāng)、埠莊鄉(xiāng)、午門鄉(xiāng)。七區(qū):金池鄉(xiāng)、岳莊鄉(xiāng)、兩泉鄉(xiāng)、義和鄉(xiāng)、閘口鄉(xiāng)、崮山鄉(xiāng)、博平鄉(xiāng)、苗莊鄉(xiāng)、平安鄉(xiāng)、瑤草鄉(xiāng)。八區(qū):東陽鄉(xiāng)、保定鄉(xiāng)、城子鄉(xiāng)、趙莊鄉(xiāng)、馬莊鄉(xiāng)、大井鄉(xiāng)、晗哺鄉(xiāng)、南泉鄉(xiāng)、旺溝鄉(xiāng)。
1952年3月,蒙山縣撤消,其第一至第四區(qū)及所轄73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劃入平邑縣,為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四個區(qū)。九區(qū):仲村鎮(zhèn)、民主鄉(xiāng)、岐山鄉(xiāng)、里仁鄉(xiāng)、同合鄉(xiāng)、云山鄉(xiāng)、興合鄉(xiāng)、雙合鄉(xiāng)、馬家峪鄉(xiāng)、仲嶺鄉(xiāng)、新民鄉(xiāng)、峽干鄉(xiāng)、義和鄉(xiāng)、建設(shè)鄉(xiāng)、興合鄉(xiāng)、白馬鄉(xiāng)、魏家莊鄉(xiāng)、三合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。十區(qū):羊趾鄉(xiāng)、三官廟鄉(xiāng)、元郭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、武陽鄉(xiāng)、顓臾鄉(xiāng)、堤后鄉(xiāng)、萬莊鄉(xiāng)、大三陽鄉(xiāng)、四埠鄉(xiāng)、六合鄉(xiāng)、華家村鄉(xiāng)、昌樂鄉(xiāng)、管家莊鄉(xiāng)、西張莊鄉(xiāng)、東張莊鄉(xiāng)、武溝鄉(xiāng)、白壤鄉(xiāng)、魯埠鄉(xiāng)、同臺鄉(xiāng)。十一區(qū):四合鄉(xiāng)、聯(lián)合鄉(xiāng)、汪家坡鄉(xiāng)、花園鄉(xiāng)、石橋鄉(xiāng)、諸馮鄉(xiāng)、太平鄉(xiāng)、浚河鄉(xiāng)、柏林鄉(xiāng)、孝義鄉(xiāng)、柘溝鄉(xiāng)、楊謝鄉(xiāng)、鞏固鄉(xiāng)、蘇城鄉(xiāng)、圍溝鄉(xiāng)、武安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、梭莊鄉(xiāng)。十二區(qū):荊埠鄉(xiāng)、邱上鄉(xiāng)、金錢鄉(xiāng)、欄馬鄉(xiāng)、岐古鄉(xiāng)、石井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卞橋鄉(xiāng)、安靖鄉(xiāng)、楊莊鄉(xiāng)、廣糧鄉(xiāng)、唐劉鄉(xiāng)、地方鄉(xiāng)、朱尹鄉(xiāng)、東崮鄉(xiāng)、石河鄉(xiāng)。是時,全縣轄有12個區(qū)、141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
1953年8月,白彥縣撤銷,其第十至第十三區(qū)及所轄33個鄉(xiāng)劃入平邑縣,4個區(qū)依次定名為十三區(qū)、十四區(qū)、十五區(qū)、十六區(qū),所轄鄉(xiāng):十三區(qū):高莊鄉(xiāng)、大黃坡鄉(xiāng)、余莊鄉(xiāng)、南徑鄉(xiāng)、小黃坡鄉(xiāng)、界牌鄉(xiāng)、白彥鄉(xiāng)、老林后鄉(xiāng)、吳莊鄉(xiāng)。十四區(qū):姜莊鄉(xiāng)、故縣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王莊鄉(xiāng)、莊木頭鄉(xiāng)、焦莊鄉(xiāng)、虎窩鄉(xiāng)、石門鄉(xiāng)、苗莊鄉(xiāng)。十五區(qū):銀山溝鄉(xiāng)、黃天鄉(xiāng)、后河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邱莊鄉(xiāng)、澇泉鄉(xiāng)、杜山鄉(xiāng)、李溝鄉(xiāng)。十六區(qū):龐莊鄉(xiāng)、東莊鄉(xiāng)、鞏村鄉(xiāng)、艾曲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馬槽鄉(xiāng)、桃溝鄉(xiāng)。是時,全縣轄有16個區(qū)、174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
1953年10月,一區(qū)平邑鎮(zhèn)升為區(qū)級鎮(zhèn)。
1955年11月1日,各區(qū)改為以駐地命名。時全縣轄1個鎮(zhèn)、16個區(qū),即:平邑鎮(zhèn)、常山區(qū)(一區(qū))、唐村區(qū)(二區(qū))、西皋區(qū)(三區(qū))、朱田區(qū)(四區(qū))、鄭城區(qū)(五區(qū))、豐陽區(qū)(六區(qū))、地方區(qū)(七區(qū))、東陽區(qū)(八區(qū))、仲村區(qū)(九區(qū))、保太區(qū)(十區(qū))、固城區(qū)(十一區(qū))、卞橋區(qū)(十二區(qū))、白彥區(qū)(十三區(qū))、苗莊區(qū)(十四區(qū))、山陰區(qū)(十五區(qū))臨澗區(qū)(十六區(qū))。各區(qū)所轄鄉(xiāng)(鎮(zhèn))未變。
1956年1月29日,全縣區(qū)以下173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合并為160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撤并的鄉(xiāng)有:朱田區(qū):撤朱田鄉(xiāng),并入知方鄉(xiāng)。地方區(qū):撤苗莊鄉(xiāng),并入崮山鄉(xiāng);撤岳莊鄉(xiāng),并入金池鄉(xiāng)。東陽區(qū):撤保定鄉(xiāng),并入南泉鄉(xiāng)。保太區(qū):撤保太鄉(xiāng)、萬莊鄉(xiāng)、并入四埠鄉(xiāng);東張莊鄉(xiāng)、西張莊鄉(xiāng)合并為張莊鄉(xiāng)。固城區(qū):撤花園鄉(xiāng),并入梭莊鄉(xiāng)。卞橋區(qū):撤尹家鄉(xiāng),并入唐劉鄉(xiāng)。苗莊區(qū):撤莊木頭鄉(xiāng),并入魏莊鄉(xiāng);撤石門鄉(xiāng)、王莊鄉(xiāng)、改置蓮花鄉(xiāng)。山陰區(qū):撤后河鄉(xiāng)并入黃天鄉(xiāng);撤山陰鄉(xiāng),并入李溝鄉(xiāng)。是年2月,朱田區(qū)(轄6個鄉(xiāng))劃歸費縣。10月,撤常山區(qū)之牛山鄉(xiāng)、常山鄉(xiāng),并入胡同鄉(xiāng),仲村區(qū)之同合、三合、興合3個鄉(xiāng)與保太區(qū)的同臺鄉(xiāng)劃歸常山區(qū);保太區(qū)的張莊、顓臾、元郭管家莊4個鄉(xiāng)劃歸東陽區(qū);固城區(qū)的梭莊、浚河、銅石、石橋、諸馮5個鄉(xiāng)劃歸西皋區(qū)。全縣時轄1個鎮(zhèn)、15個區(qū)、152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
1958年3月,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,全縣劃為2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鄉(xiāng)、三官廟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李家莊鄉(xiāng)、埠陰鄉(xiāng)、柏林鄉(xiāng)、固城鄉(xiāng)、卞橋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胡同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、西皋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、地方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、朱家村鄉(xiāng)、唐村鄉(xiāng)、蒲蘆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常莊鄉(xiāng)、鄭城鄉(xiāng)、白彥鄉(xiāng)、苗莊鄉(xiāng)。是年10月7日,將2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合并為19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即:平邑鎮(zhèn)(撤胡同鄉(xiāng)并入)、武臺鄉(xiāng)、仲村鄉(xiāng)(撤李家莊鄉(xiāng)并入)、保太鄉(xiāng)(撤埠陰鄉(xiāng)、三官廟鄉(xiāng)合并新建)、柏林鄉(xiāng)、固城鄉(xiāng)、卞橋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唐村鄉(xiāng)(撤蒲蘆鄉(xiāng)并入)、東陽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(撤西皋鄉(xiāng)并入)、朱家村鄉(xiāng)、地方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、常莊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鄭城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白彥鄉(xiāng)(撤苗莊鄉(xiāng)并入)。是年冬,撤銷鄉(xiāng)鎮(zhèn)建制,全縣建立“政社合一”的16處人民公社(以下簡稱公社):東風公社(平邑鎮(zhèn))、紅星公社(武臺鄉(xiāng))、紅光公社(仲村鄉(xiāng))、紅旗公社(保太鄉(xiāng))、新華公社(柏林鄉(xiāng))、元帥公社(固城鄉(xiāng))、躍進公社(卞橋鄉(xiāng))、建華公社(資邱鄉(xiāng))、光明公社(東陽鄉(xiāng))、火箭公社(銅石鄉(xiāng))、八一公社(地方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合建)、先鋒公社(朱家村鄉(xiāng))、福山公社(唐村鄉(xiāng))、超美公社(臨澗鄉(xiāng))、五一公社(鄭城鄉(xiāng)、常莊鄉(xiāng)合建)、常勝公社(白彥鄉(xiāng))。
1959年3月7日,全縣16處公社并為14處,除東風公社外其余改為以駐地命名。即:東風公社(平邑鎮(zhèn))、武臺公社、仲村公社、保太公社、柏林公社(撤銷元帥公社并入)、卞橋公社(撤銷建華公社并入)、東陽公社、銅石公社、天寶公社(原“八一”)、朱家村公社、唐村公社、臨澗公社、鄭城公社、白彥公社。
1961年5月,全縣14處公社,改建為14個區(qū),以駐地命名。區(qū)以下建101處公社,公社下設(shè)生產(chǎn)大隊。城關(guān)區(qū):轄城關(guān)、龐居莊、馬家莊、老邱峪、石崮莊、張莊、元郭等7處公社。武臺區(qū):轄萬山、孫家樓、武臺、咸家莊、武溝、水溝等6處公社。仲村區(qū):轄仲村、驛頭、興臺、辛莊、仲嶺、峽干、李家莊、馬家峪等8處公社。保太區(qū):轄埠陰、南管莊、武陽、孫家莊、華家村、三官廟、三陽、魯埠、蘇家莊等9處公社。柏林區(qū):轄武安、柏林、楊謝、孝義、固城等5處公社。卞橋區(qū):轄卞橋、荊埠、石井、資邱、楊莊、石河、安靖等7處公社。東陽區(qū):轄趙莊、東陽、黃草、大井、保定等5處公社。銅石區(qū):轄南阜、馬家宅子、彭泉、昌里、西皋、張里、銅石、溫水等8處公社。地方區(qū):轄閘口、兩泉、崮山、岳莊、西崮、地方、宋家莊、東崮、朱尹、博平、瑤草等11處公社。豐陽區(qū):轄埠莊、午門、白石、樓山、吳家莊等5處公社。唐村區(qū):轄唐村、申莊、東莊、蒲蘆、流峪、石箱、仁莊等7處公社。臨澗區(qū):轄臨澗、馬槽、龐莊、澇泉、山陰、下河等6處公社。鄭城區(qū):轄鄭城、崇圣、卓莊、松林、后河、常莊等6處公社。白彥區(qū):轄白彥、黃坡、高莊、賈莊、苗莊、魏莊、蒼山、余莊、南徑、故縣、丁莊等11處公社。
1962年8月,將白彥區(qū)東部5處公社劃出新建魏莊區(qū)。
1963年2月,撤魏莊區(qū)復(fù)歸白彥區(qū),撤東陽區(qū)并入城關(guān)區(qū)。區(qū)以下101處公社調(diào)整為92處公社。調(diào)整的公社有:武臺區(qū):撤水溝公社,并入武臺公社;撤孫家樓公社,并入咸家莊公社。保太區(qū):撤魯埠公社,并入武陽公社;撤南管莊公社,并入埠陰公社。地方區(qū):撤東崮公社,并入地方公社;撤朱尹公社,并入西崮公社;撤博平、瑤草公社,并入宋家莊公社。唐村區(qū):撤仁莊公社,劃歸豐陽區(qū)吳家莊公社。是時,全縣時轄13個區(qū)、92處公社。
1971年4月20日,撤銷13個區(qū),改建為15處公社。原城關(guān)區(qū)析建為城關(guān)、東陽2處公社,白彥區(qū)析建為白彥、魏莊2處公社。撤銷原區(qū)下92處公社,改建為96個生產(chǎn)管理區(qū)(以下簡稱管區(qū)),下轄1031個生產(chǎn)大隊。公社和管區(qū)均以地命名。調(diào)整的管區(qū)如下:保太公社增建管莊管區(qū);柏林公社增建花園管區(qū);卞橋公社原楊莊公社改建岐古管區(qū),新置欄馬管區(qū)。同年12月,唐村公社改稱流峪公社,駐地由唐村大嶺遷至流峪。原唐村管區(qū)撤銷,并入東莊管區(qū),劃歸臨澗公社。流峪公社新置土門管區(qū),臨澗公社新增生莊管區(qū)。
1974年,城關(guān)公社增建鳳凰、茄山頭2管區(qū)。
1977年,保太公社增建魯埠管區(qū)、三陽大隊(管區(qū)級單位)。至是,全縣有15處公社、100個管區(qū)、1037個生產(chǎn)大隊。城關(guān)公社:轄城關(guān)、元郭、張莊、龐居莊、老邱峪、馬家莊、石崮莊、鳳凰、茄山頭等9個管區(qū)。武臺公社:轄武臺、武溝、萬山、咸家莊等4處管區(qū)。仲村公社:轄仲村、驛頭、興臺、辛莊、北仲村(仲嶺改稱)、武巖(峽干改稱)、李家莊、馬家峪等8處管區(qū)。保太公社:轄埠陰、武陽、孫莊、華家村、三官廟、堤后、管莊、蘇城(蘇家莊改稱)、魯埠、三陽等10處管區(qū)。柏林公社:轄柏林、武安、楊謝、孝義、固城、花園等6處管區(qū)。卞橋公社:轄卞橋、荊埠、石井、資邱、安靖、石河、岐古(楊莊改稱)、欄馬等8處管區(qū)。東陽公社:轄東陽、保定、黃草、大井、趙莊等5處管區(qū)。銅石公社:轄銅石、南阜、馬宅(馬家宅子改稱)、彭泉、昌里、西皋、張里、溫水等8處管區(qū)。地方公社:轄地方、閘口、兩泉、崮山、岳莊、西崮、宋莊(宋家莊改稱)等7處管區(qū)。豐陽公社:轄埠莊、午門、白石、樓山、吳莊等5處管區(qū)。流峪公社:轄流峪、申莊、石箱、蒲蘆、常莊(由鄭城公社劃入)、土門等6處管區(qū)。臨澗公社:轄臨澗、澇泉、馬槽、山陰、龐莊、生莊、東莊(由流峪公社劃入)等7處管區(qū)。鄭城公社:轄鄭城、崇圣、卓莊、松林、后河、下河(由臨澗公社劃入)等6處管區(qū)。白彥公社:轄白彥、沙莊、南徑、余莊、黃坡、高莊、賈莊等7處管區(qū)。魏莊公社:轄魏莊、苗莊、蒼山、故縣等4處管區(qū)。
1982年2月,城關(guān)公社改建為城關(guān)鎮(zhèn)。
1984年4月15日,實行“政社分開”,改變?nèi)嗣窆?、生產(chǎn)管理區(qū)體制,實行區(qū)鄉(xiāng)建制,全縣改建為15個區(qū),轄60個鄉(xiāng)、5個鎮(zhèn)。鄉(xiāng)鎮(zhèn)下實行隊改村制,建立1062個村民委員會,4060個村民小組。平邑區(qū):轄平邑(鎮(zhèn))、元郭、龐居、鳳凰、茄山頭等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武臺區(qū):轄武臺、武溝、萬山等3個鄉(xiāng)。仲村區(qū):轄仲村(鎮(zhèn))、李家莊、驛頭、臨城(原辛莊)、武巖等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保太區(qū):轄保太、堤后、萬莊、蘇城、羊城、孫莊等6個鄉(xiāng)。柏林區(qū):轄柏林、宋合、固城、孝義等4個鄉(xiāng)。卞橋區(qū):轄卞橋、石河、岐古、欄馬、資邱等5個鄉(xiāng)。東陽區(qū):轄東陽、大井、黃草等3個鄉(xiāng)。銅石區(qū):轄銅石(鎮(zhèn))、南阜、溫水、董李、張里、昌里等6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地方區(qū):轄地方(鎮(zhèn))、岳莊、王崮山、天寶山等4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豐陽區(qū):轄鄭家峪、大峪溝、西西皋、白石等4個鄉(xiāng)。流峪區(qū):轄流峪、蒲蘆、唐村嶺、九道峪等4個鄉(xiāng)。臨澗區(qū):轄臨澗、龐莊、夫子山、山陰等4個鄉(xiāng)。鄭城區(qū):轄鄭城、后河、崇圣、辛莊等4個鄉(xiāng)。白彥區(qū):轄白彥(鎮(zhèn))、南徑、黃坡、高莊、姜莊等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魏莊區(qū):轄魏莊、蒼山、苗莊等3個鄉(xiāng)。
1985年8月31日,撤銷15個區(qū),將65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改建為19個鄉(xiāng)、7個鎮(zhèn)。19個鄉(xiāng)即:賀莊鄉(xiāng)、李家莊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、魏劉莊鄉(xiāng)、柏林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天寶山鄉(xiāng)、張里鄉(xiāng)、溫水鄉(xiāng)、東陽鄉(xiāng)、流峪鄉(xiāng)、唐村嶺鄉(xiāng)、魏莊鄉(xiāng)、黃坡鄉(xiāng)、山陰鄉(xiāng)、臨澗鄉(xiāng)、龐莊鄉(xiāng)、鄭家峪鄉(xiāng)。7個鎮(zhèn)即:平邑鎮(zhèn)、仲村鎮(zhèn)、卞橋鎮(zhèn)、銅石鎮(zhèn)、地方鎮(zhèn)、鄭城鎮(zhèn)、白彥鎮(zhèn)。
1986年5月,李家莊鄉(xiāng)改稱岐山鄉(xiāng)。1988年12月,賀莊鄉(xiāng)改名白馬鄉(xiāng)。
【縣城】
縣城平邑位于北緯35°30′與東經(jīng)117°38′交會處。蓮花山坐落城區(qū)北部,海拔156米。興水河穿過城區(qū)南部東流入小淮河,小淮河北流在縣城東北方與浚河匯流。兗(州)石(臼所)鐵路、嵐(山頭)兗(州)公路、滕(州)蒙(陰)公路、博(山)徐(州)公路穿城而過。城區(qū)地勢除蓮花山外,均較平坦。
平邑,相傳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食邑,因而得名。西漢末屬平邑侯國,東漢屬南武陽縣,隋代屬顓臾縣,自公元627年(唐貞觀元年)至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(quán)建立前,一直屬費縣,與仲村、梁邱、上冶俗稱老費縣的四大(農(nóng)村)鎮(zhèn)。光緒《費縣志》稱平邑為平邑集、平邑村,亦稱平邑圩、平邑寨。清代,為平邑巡檢司、費縣西路鋪遞、平邑社的駐地。1930年為費縣第五區(qū)和平邑鄉(xiāng)的駐地。1938年12月,日本侵略軍在平邑建立據(jù)點。1944年11月,平邑集解放。1946年4月,以“平邑”名縣后為縣政府駐地。
1946年4月,平邑成為縣駐地時,尚是一農(nóng)村集鎮(zhèn),面積只有0.8平方千米,舊有圩墻圍繞,為縣駐地后陸續(xù)拆除。鎮(zhèn)內(nèi)2條街3條巷,寬度3~5米,民房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,90%以上是草房。黨政機關(guān)住房少數(shù)是借用民房,多數(shù)為沒收的敵偽房產(chǎn)。經(jīng)過40多年的建設(shè),特別進入80年代以后,隨著工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城區(qū)不斷擴大。1988年底,城區(qū)面積達5.1平方千米。城內(nèi)改建、新建街道多條,1988年,經(jīng)縣地名委員會正式命名的19條,主要街寬16~40米。城區(qū)內(nèi)除駐有黨政機關(guān)和企事業(yè)單位外,還有平邑鎮(zhèn)所轄的10個村民委員會,其中1個是居民村??h城人口33062人,其中非農(nóng)業(yè)人口18154人。城內(nèi)房屋建筑面積達93.8萬平方米,其中樓房建筑面積37.7萬平方米,市政建設(shè)已初具規(guī)模,為全縣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。
【鄉(xiāng)鎮(zhèn)】
平邑鎮(zhèn)位于縣境西北部。全鎮(zhèn)下轄38個村民委員會(26個自然村),村民14323戶,54121人。駐地在平邑縣城內(nèi)。所轄村莊清代屬費縣平邑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平邑鄉(xiāng)。1935年,首次置平邑鎮(zhèn)(鄉(xiāng)級),以“平邑”名縣后,曾先后屬歷東區(qū)、平邑區(qū)、一區(qū)、常山區(qū)。1953年10月,由常山區(qū)析出置平邑鎮(zhèn)(區(qū)級)。此后,屬城關(guān)區(qū)、城關(guān)公社、城關(guān)鎮(zhèn)、平邑區(qū)。1985年8月,復(fù)建平邑鎮(zhèn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102983畝(68.66平方千米)。
白馬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西,現(xiàn)轄有33個村民委員會(33個自然村),村民6674戶,24572人。駐地白馬莊,地當北緯35°33′與東經(jīng)117°36′交會處,東南距縣城6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析原平邑區(qū)西部新建,初名賀莊鄉(xiāng),駐地西賀莊。1988年12月,改名白馬鄉(xiāng)。所轄村莊清代屬費縣南什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豐陽鄉(xiāng),以平邑名縣后,曾先后屬歷東區(qū)、平邑區(qū)、一區(qū)、常山區(qū)、城關(guān)區(qū)、城關(guān)公社、城關(guān)鎮(zhèn)、平邑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90543.8畝(60.36平方千米)。
仲村鎮(zhèn)位于縣城之北,現(xiàn)轄43個村民委員會(34個自然村),村民14255戶,51802人。駐地仲村,地當北緯35°36′與東經(jīng)117°38′的交會處,系春秋時孔子弟子仲子路的故里,南距縣城12千米。所轄村莊清代屬費縣仲村社、合乙社、流莊社、武溝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六區(qū)仲村鄉(xiāng)、長路鄉(xiāng),五區(qū)流莊鄉(xiāng)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先后屬費北縣五區(qū)、仲里區(qū)(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曾劃歸泰寧縣)。1945年10月~1952年3月,屬蒙山縣一區(qū)。蒙山縣撤銷后,屬平邑縣九區(qū)、仲村區(qū)、仲村鄉(xiāng)、仲村人民公社、仲村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平原類型,土地面積99113.6畝(66.08平方千米)。
岐山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北,現(xiàn)轄18個村民委員會(16個自然村),村民5294戶,18887人。駐地岐山莊,地當北緯35°38′與東經(jīng)117°37′的交會處,南距縣城15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析原仲村區(qū)之北部新建,初名李家莊鄉(xiāng),駐地李家莊。1986年5月,改稱岐山鄉(xiāng)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武溝社、合乙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六區(qū)武臺鄉(xiāng)、長路鄉(xiāng),此后至建鄉(xiāng)前,屬仲村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72195.9畝(48.13平方千米)。
武臺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北,蒙山三關(guān)之一的白馬關(guān)坐落在該鄉(xiāng)的東北部。現(xiàn)轄36個村民委員會(33個自然村),村民8071戶,33375人。駐地孫家莊,地當北緯35°38′與東徑117°42′的交會處,南距縣城17千米。所轄村在清代屬費縣武溝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六區(qū)武臺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五區(qū)、仲里區(qū),此后屬蒙山縣一區(qū)、仲里區(qū),平邑縣九區(qū)、武臺鄉(xiāng)、武臺人民公社、武臺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中低山類型,土地總面積114733.2畝(76.49平方千米)。
保太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北,轄44個村民委員會(41個自然村),村民13804戶,53033人。駐地保太,地當北緯35°34′與東徑117°42′的交會處,西南距縣城10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保太社、魯布社、埠陰社、平邑社、武溝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六區(qū)保太鄉(xiāng)、武陽鄉(xiāng)、武臺鄉(xiāng)、三陽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四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,此后屬蒙山縣二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,平邑縣十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、保太鄉(xiāng)和埠陰鄉(xiāng)、保太人民公社、保太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丘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97909.6畝(65.27平方千米)。
魏劉莊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北,現(xiàn)轄32個村民委員會(49個自然村),村民4914戶,19370人。駐地魏劉家莊,地當北緯35°36′與東徑117°45′的交會處,西南距縣城16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劃出保太區(qū)、柏林區(qū)各一部新建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埠陰社、魯埠社、柏林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六區(qū)武陽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四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,此后屬蒙山縣二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,平邑縣十區(qū)、保太區(qū)、三官廟鄉(xiāng)、保太鄉(xiāng)、保太人民公社、保太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中低山類型,土地總面積9723畝(64.82平方千米)。
柏林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北,蒙山主峰龜蒙頂坐落在該鄉(xiāng)的東北部?,F(xiàn)轄37個村民委員會(41個自然村),村民11072戶,42477人。駐地柏林,地當北緯35°31′與東徑117°45′的交會處,西南距縣城11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柏林社、孝感社、溫泉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四區(qū)柏林鄉(xiāng)、武安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三區(qū)、固城區(qū)、柏林區(qū),此后屬蒙山縣三區(qū)、固城區(qū),平邑縣十一區(qū)、固城區(qū)、固城鄉(xiāng)和柏林鄉(xiāng)、柏林人民公社、柏林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中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37055.9畝(91.37平方千米)。
卞橋鎮(zhèn)位于縣城之東,現(xiàn)轄50個村民委員會(94個自然村),村民9907戶,37930人。駐地卞橋,地當北緯35°27′與東徑117°50′交會處,西南距縣城20千米。境內(nèi)石膏埋藏量豐富,山東省平邑石膏礦在鎮(zhèn)境內(nèi)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安靖社、資邱社、溫泉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四區(qū)卞橋鄉(xiāng)、資邱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二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,此后為蒙山縣四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,平邑縣十二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、卞橋鄉(xiāng)、卞橋人民公社、卞橋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中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49092.9畝(99.4平方千米)。
資邱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,現(xiàn)轄24個村民委員會(31個自然村),村民8498戶,31128人。駐地資邱,地當北緯35°25′與東徑117°52′的交會處,西距縣城23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卞橋區(qū)劃出重建,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資邱社、官莊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四區(qū)資邱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北縣二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,此后,屬蒙山縣四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,平邑縣十二區(qū)、卞橋區(qū)、資邱鄉(xiāng)、卞橋人民公社、卞橋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中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91215.3畝(60.81平方千米)。
地方鎮(zhèn)位于縣城之東南,現(xiàn)轄44個村民委員會(44個自然村),村民8852戶,33430人。駐地地方,地當北緯35°20′與東徑117°51′的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27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莊上社、新安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一區(qū)地方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天寶區(qū)、七區(qū),此后屬費縣七區(qū)、天寶區(qū),平邑縣天寶區(qū)、地方區(qū)、七區(qū)、地方鄉(xiāng)、天寶鄉(xiāng)、地方人民公社、地方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低山丘陵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99041.9畝(66.03平方千米)。
天寶山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南,現(xiàn)轄38個村民委員會(62個自然村),村民6430戶,23889人。駐地范家臺,地當北緯35°18′與東徑117°46′的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24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莊上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一區(qū)地方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天寶山區(qū)(一度屬費西辦事處),費縣七區(qū)、天寶區(qū),此后屬平邑縣天寶區(qū)、七區(qū)、地方區(qū),天寶鄉(xiāng),地方人民公社、地方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類型,土地總面積84049.5畝(56.03平方千米)。
張里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東南,轄35個村民委員會(40個自然村),村民5398戶,21814人。駐地北張里莊,地當北緯35°22′與東徑117°42′的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17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銅石區(qū)劃出新建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蒙陽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銅石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先后屬費南縣常山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(一度劃歸費滕邊辦事處),此后屬費縣五區(qū),平邑縣營山區(qū)、三區(qū)、西皋區(qū)、西皋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、銅石人民公社、銅石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76140畝(50.76平方千米)。
銅石鎮(zhèn)位于縣城之東南,現(xiàn)轄64個村民委員會(73個自然村),村民11722戶,43741人。駐地銅石,地當北緯35°24′與東徑117°45′的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16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蒙陽社、溫泉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銅石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福山區(qū),此后屬費縣二區(qū),平邑縣營山區(qū)、三區(qū)、西皋區(qū)、西皋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、銅石人民公社、銅石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低山丘陵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156559.9畝(104.37平方千米)。
溫水鄉(xiāng)位于縣城東南,現(xiàn)轄51個村民委員會(65個自然村),村民8324戶,31427人。駐地北溫水,地當北緯35°27′與東徑117°42′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11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銅石區(qū)、柏林區(qū)各一部劃出新建,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溫泉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溫水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福山區(qū)、費縣二區(qū),此后屬平邑縣營山區(qū)、三區(qū)、西皋區(qū)、西皋鄉(xiāng)、銅石鄉(xiāng)、銅石人民公社、銅石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丘陵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74192.9畝(49.46平方千米)。
東陽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南偏東,現(xiàn)轄25個村民委員會(22個自然村),村民9552戶,34911人。駐地東陽店子,地當北緯35°27′與東徑117°38′交會處,北距縣城5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顓臾社、南陽社、溫泉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顓臾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福山區(qū),費縣八區(qū)、黃山區(qū),此后屬平邑縣黃山區(qū)、八區(qū)、東陽區(qū)、東陽鄉(xiāng)、東陽人民公社、城關(guān)區(qū)、東陽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102046.4畝(68.03平方千米)。
流峪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南,現(xiàn)轄51個村民委員會(65個自然村),村民8324戶,31427人。駐地流峪,地當北緯35°22′與東徑117°37′交會處,北距縣城14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南陽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流峪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福山區(qū),費縣二區(qū)、福山區(qū),此后屬平邑縣福山區(qū)、二區(qū)、唐村區(qū)、蒲蘆鄉(xiāng)、唐村人民公社、流峪人民公社、流峪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03032.4畝(68.69平方千米)。
唐村嶺鄉(xiāng)位于縣城西南,現(xiàn)轄29個村民委員會(33個自然村),村民6136戶,22778人。駐地唐村嶺,地當北緯35°25′與東徑117°33′交會處,西北距縣城11.3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流峪區(qū)劃出新建,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南陽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五區(qū)流峪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福山區(qū),費縣二區(qū)、福山區(qū),此后,屬平邑縣福山區(qū)、二區(qū)、唐村區(qū)、唐村鄉(xiāng)、唐村人民公社、唐村區(qū)、流峪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為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80313.9畝(53.54平方千米)。
鄭城鎮(zhèn)位于縣城南偏東,現(xiàn)轄75個村民委員會(100個自然村),村民9274戶,34090人。駐地鄭城,地當北緯35°15′與東徑117°39′交會處,北距縣城27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白彥社、蒙陽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七區(qū)白彥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常山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(一度劃歸費滕邊辦事處)、費縣五區(qū)、崇固區(qū),以后屬平邑縣崇固區(qū)、五區(qū)、鄭城區(qū)、鄭城鄉(xiāng)、鄭城人民公社、鄭城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29444.4畝(86.3平方千米)。
魏莊鄉(xiāng)位于縣城之南,現(xiàn)轄51個村民委員會(73個自然村),村民6658戶,25712人。駐地大魏莊,地當北緯35°12′與東徑117°37′交會處,北距縣城33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分屬費縣白彥社、關(guān)陽社,民國時期分屬費縣七區(qū)白彥鄉(xiāng)、關(guān)陽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白彥區(qū)、費滕邊辦事處(魯南實驗縣)皇崮區(qū)、雙山縣六區(qū)、苗莊區(qū),此后,先后屬平邑縣苗莊區(qū),白彥縣十一區(qū)、苗莊區(qū),平邑縣十四區(qū)、苗莊區(qū)、苗莊鄉(xiāng)、白彥鄉(xiāng)、白彥人民公社、白彥區(qū)、魏莊區(qū)、白彥區(qū)、魏莊人民公社、魏莊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09048.4畝(72.7平方千米)。
白彥鎮(zhèn)位于縣南偏西,現(xiàn)轄69個村民委員會(83個自然村),村民7753戶,28783人。駐地白彥,地當北緯35°14′與東徑117°33′交會處,北距縣城30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清代屬費縣白彥社,民國時期屬費縣七區(qū)白彥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白彥區(qū)、費滕邊辦事處(魯南實驗縣)皇崮區(qū)、雙山縣(后改麓水縣)皇崮區(qū),此后,先后屬白彥縣十區(qū)、白彥區(qū)、平邑縣十三區(qū)、白彥區(qū)、白彥鄉(xiāng)、白彥人民公社、白彥區(qū)。全鎮(zhèn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08478.7畝(72.32平方千米)。
黃坡鄉(xiāng)位于縣城西南,現(xiàn)轄30個村民委員會(35個自然村),村民5256戶,20316人。駐地大黃草坡,地當北緯31°14′與東徑117°29′交會處,東北距縣城32千米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白彥區(qū)劃出新置,所轄村莊在清代大部屬滕縣,少數(shù)屬費縣白彥社,民國時期大部屬滕縣禮七區(qū),少數(shù)屬費縣白彥鄉(xiāng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至建鄉(xiāng)前從屬關(guān)系與白彥鎮(zhèn)同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98211.3畝(65.47平方千米)。
山陰鄉(xiāng)位于縣城南偏西,現(xiàn)轄46個村民委員會(58個自然村),村民4563戶,17076人。駐地山陰,地當北緯35°16′與東徑117°34′交會處,東北距縣城26千米,每逢農(nóng)歷一、六日有集。該鄉(xiāng)系1985年8月由原鄭城區(qū)、臨澗區(qū)各一部新建,轄村在民國時期大部屬滕縣禮七區(qū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山陰區(qū)、費滕邊辦事處山陰區(qū)(后復(fù)歸費南縣)、費縣山陰區(qū),此后,先后屬白彥縣十二區(qū)、平邑縣十五區(qū)、山陰區(qū)、山陰鄉(xiāng)、臨澗人民公社、臨澗區(qū)。本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類型,土地總面積78564畝(52.38平方千米)。
臨澗鄉(xiāng)位于縣城西南,現(xiàn)轄37個行政村(59個自然村),村民6253戶,22308人。駐地臨澗,地當北緯35°21′與東徑117°29′交會處,東北距縣城21千米。所轄村莊在民國時期屬滕縣禮七區(qū)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山陰區(qū)、四區(qū),費滕邊辦事處(魯南實驗縣)山陰區(qū)、費南縣四開山區(qū)、費縣四區(qū)(臨澗),此后,屬白彥縣十三區(qū),平邑縣十六區(qū)、臨澗區(qū)、臨澗鄉(xiāng)、臨澗人民公社、臨澗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89662.7畝(59.78平方千米)。
龐莊鄉(xiāng)位于縣城西南,現(xiàn)轄39個村民委員會(42個自然村),村民6106戶,21833人。駐地北龐莊,地當北緯35°22′與東徑117°28′交會處,東北距縣城20千米。該鄉(xiāng)于1985年8月由原臨澗區(qū)劃出新建,所轄村莊從屬關(guān)系與臨澗鄉(xiāng)同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丘平原類型,土地總面積82241.2畝(54.83平方千米)。
鄭家峪鄉(xiāng)位于縣城西南,現(xiàn)轄47個村民委員會(50個自然村),村民8569戶,31347人。駐地鄭家峪,地當北緯35°28′與東徑117°29′交會處,東北距縣城13千米。該鄉(xiāng)于1985年8月由原豐陽區(qū)劃出新建,所轄村莊在清代大部屬費縣南陽社,民國時期大部屬費縣五區(qū)豐陽鄉(xiāng),少數(shù)村莊屬滕縣禮七區(qū)??谷諔?zhàn)爭時期屬費南縣豐山區(qū)(一度劃歸曲泗縣,后改稱鄒東縣)、費縣六區(qū)、豐山區(qū),此后屬平邑縣豐山區(qū)、六區(qū)、豐陽區(qū)、朱家村鄉(xiāng)、朱家村人民公社、豐陽區(qū)、豐陽人民公社、豐陽區(qū)。全鄉(xiāng)地貌屬低山丘陵類型,土地總面積120993.6畝(80.66平方千米)。
【村莊】
1984年4月,全縣劃定1062個村民委員會(1258個自然村),下轄4060個村民小組。村莊名稱如下。[]內(nèi)為自然村名,第一個村為村委會駐地,自然村名與行政村名一致者,不再夾注自然村名,()號內(nèi)為自然村舊名。
平邑鎮(zhèn)平邑一村、平邑二村、平邑三村一、平邑三村二、平邑四村一、平邑四村二、平邑五村、平邑六村、平邑七村、平邑八村[以上10個村同一自然村平邑]、大南泉、小南泉、河灣、西張莊、勝利(勝利新村)、向陽(向陽新村)、同太莊、仁德莊、石崮莊、胡家莊、新建莊、黑峪、東王家莊、牛山后(毛家?guī)X)、高泉(高家莊)、龐居莊利國莊、民居莊、八埠莊、顓臾一村、顓臾二村、顓臾三村、顓臾四村[以上4個村同一自然村顓臾]、東張莊、毛家洼、浚東(丁家莊)、小三陽(小毛陽)、吳家?guī)X。
白馬鄉(xiāng)白馬莊、毛家莊、新安(反修新村)、西賀莊、東賀莊、鳳凰莊、舜帝廟(紅旗)、大殿汪、高山峪、能家莊、永紅(永紅新村)、老邱峪、盛泉莊(周家莊)、德化莊、盧家莊、車箱峪、富山莊(楊家莊)、泉子峪、北泉口、茄山頭、白龍泉、王府嶺(王府莊)、講理、西王家莊、劉家宅、奎山(韓家莊)、胡同、馬家莊、草場、槐子庵、柴山后(陳家莊)、才家莊、吳家莊。
仲村鎮(zhèn)林合、東合、西合、民合、德勝、前進、三合四、雙合、興合、[以上9個村同一自然村仲村]、鮑家坡、興民莊、北近臺、南近臺、東壩子、西壩子、葛家莊、新合莊、西嶺莊、北仲村一村、北仲村二村、北仲村三村[以上3個村同一自然村北仲村]、仁莊(新村)、康家寨[康家寨、康家林]、驛頭、回龍廟、東流莊、西流莊、魏平莊(魏家莊)、荒里、陳家寨、王家寨、段莊、臨城(辛莊)、南屯(原憲屯)、牛家莊、東樂里、西樂里、南樂里、北昌樂、南昌樂、永勝、小利國莊。
岐山鄉(xiāng)李家莊、梅家溝、張興莊(張家莊)、于家莊、周郭莊、康阜莊、依山莊、澤國莊、馬尾莊、馬家峪東村、馬家峪西村、馬家峪北村[以上3個村同一自然村馬家峪]、小魯家莊、武巖莊、岐山莊、南大支坡、北大支坡、峽玕。
武臺鄉(xiāng)南武臺、北武臺、咸家巷、西近臺、孫家莊、大王家莊、八畝石、黃臺莊、白馬關(guān)(白馬莊)、下關(guān)(白馬關(guān))、東近臺、咸家莊、董家莊、孟家莊、西武溝、水溝一村、水溝二村、水溝三村、水溝四村[以上4個村同一自然村水溝]、山北頭、武溝寨、林瑞莊、南武溝、東武溝、大家莊、承安莊、黑山前、萬山莊、蔣里、曹家洼、臥龍坑、孫家樓、清河(石河)、葉家莊、新平莊(朱家莊)、小王家莊。
保太鄉(xiāng)保太、東埠陰、西埠陰、魯埠、蔣溝、福祿莊、楊家廟、南夫?qū)?、大夫?qū)帯⑷A家村、西子宿、東子宿、洼里、金劉家莊、北埠陰、荊山莊、公家莊、堤后、純厚莊、張家白壤、楊家白壤、孫家白壤、大三陽一村、大三陽二村、大三陽三村、大三陽四村[以上4個村同一自然村大三陽]、徐家武陽、孟家武陽、沈家武陽、孫家武陽、王家武陽、李家白壤、高家白壤、譚家武陽、萬莊、冷蔣、潭上寨(寨上)、德埠莊、后南埠崖、蔡家莊、前南埠崖、埠南莊、管家莊、黃疃。
魏劉莊鄉(xiāng)魏劉家莊、羊城(王家村)、三官廟[三官廟、雙山前]、九女關(guān)(下關(guān))、西金管家莊(西嶺)、良子、東金管家莊[東金管家莊、東嶺]、北王家莊、北劉家莊、北羊子莊、埠陰村(陳家莊)、殷家村、山莊、石頭嶺、王皇城(城子)、沙石橋(王家莊)、羊圈、東峪[紅廟、大溝峪、毛家莊、金黃店、臺子、樓子、天門]、黃城(黃家莊)、大澇峪[大澇峪、劉城峪、麻峪、驢腿、南良子、會寶泉、牛耳朵山子、疙瘩崖子、老處窩、黑碗口]、塔峪、許家莊、溫家莊、后孫家莊、前孫家莊、大埠槐、南羊子莊、皮卞莊、柳家村、卓家村、齊家莊、平和莊。
柏林柏林、南林、永西莊、東上坦、富饒莊、石崖前、楊謝、汪家坡、黃崖、喬仙莊、陳家莊、郭家莊、鞏固莊、蒙陽(孟家莊)、大石頭[大石頭、高家山、龍門溝]、養(yǎng)泉峪[養(yǎng)泉峪、幸福莊]、固城、足食莊、太平莊、永安莊、宋合、東武安、西武安、鄭家莊、小張家莊、南孝義、北孝義、賈莊、喬家村、邢家莊[邢家莊、邢家莊新村]、田家莊、柘溝、于溝、后貫莊、前貫莊、坦埠嶺。
卞橋鎮(zhèn)東卞橋、西卞橋、左莊、閻家莊、南安靖、蒙勝莊(利溝)、橋東莊(王家莊)、唐家崖、梁家崖、劉家崖、邱家崖、卜家崖、洪河、薄板溝、小樓[小樓、黃連口]、菠蘿崮、大廣糧、小廣糧、西荊埠、曹家莊、東家莊、東荊埠、孟家湖、王家洼、蔣家莊、葛家?guī)X(葛家莊)、石河(石河、后河、東嶺)、羅圈崖、張里莊[張里莊、廣崮堯、大公館、小公館]、李家石屋[李家石屋、李家石屋河西、李家石屋河南、拐彎子]、燕峪[大燕峪、小燕峪、戲臺石溝、金錢嶺、學(xué)風峪、草寺、洼店子]、金錢峪(公家莊)、挑溝、崔家莊、西山神廟[西山神廟、固峪、卞山前、南洞子、唐家莊、卞山東嶺]、柳子溝、卜家湖、佟家莊、陶家莊、北官莊、欄馬莊、東山神廟、城泉[城泉(城子)、東梁子、口子前、馬連山子前、羊欄子、大泉子山、小泉子山]、下山子、龍虎寨[龍虎寨、東山]、池家寨、劉家寨[劉家寨(后褲腿)、前褲腿、羅圈、北溝西、下河西、口子后、后白巖、前白巖]、洼店[洼店、葛針堯、鬼谷子、庵子、北石見、西洼店、狠虎崖、東洼店、八字石、可落]、韓家莊、石橋。
資邱鄉(xiāng)資邱、輝泉、尹家村、時家村、國太莊、魏家莊、唐劉村、趙家村、寨上、丘上[丘上、鞏家村]、順河莊、西石井[西石井、小西嶺]、八頂莊、東官莊[東官莊、西官莊]、興仁莊、東石井、楊莊、岐古莊、關(guān)廟、前東莊、岳家村[岳家村、孫家井]、后東莊[后東莊、大崮前]、高家寨、田家寨[田家寨、土門、磨子山]。
鄭家峪鄉(xiāng)鄭家峪、南埠莊、北埠莊、香山峪(桃峪)、井泉莊(楊家莊)、城后莊、四山根[下圍子、付家溝、胡家莊、上圍子]、香山(孫家莊)、扁山(邵家莊)、興水莊(郭家莊)、大豐陽、劉家洼、豐山前(吳家莊)、河?xùn)|、孫家?guī)X、大峪溝、杜家村、庫家村、西豐陽、河南、長嶺、大安、薛家洼、西河、樓山溝、朱家村、西西皋、東西皋、東午門、西午門、岳家廟、花果峪、張家莊、老池峪、黃家莊、豐山口、白石莊、紅山(官莊)、大孟常、小孟常、三寨、大城西、林家寨(劉家宅)、小城西、鄭家小安、周家小安、邵家小安。
東陽鄉(xiāng)東陽店子、大東陽、楊頂莊、東旺溝、西旺溝、趙莊、白莊、竇家莊、保定莊、紅峪、晗哺莊、大井一村、大井二村、大井三村、大井四村[以上四個村同一自然村大井]、小井、孫家村、劉家村、永唐(文革新村)、黃草坡、潘家井、南城子、石盆、紅泉(黑泉莊)、蔡莊。
銅石鎮(zhèn)銅石、南諸馮、諸馮鋪、和氣莊、前村、紅寨、龐家村、龐家村東嶺、龐家村、西嶺[以上3個村同一自然村龐家村]、金嶺(辛莊)、大溝崖[大溝崖、黑峪溝]、東丘、西丘、小官路[小官路、泉子崖]、徐家?guī)X[徐家?guī)X、石家?guī)X]、十字莊、西皋[西皋、于家村]、李家寨、(袁家溝)、封石村(吳家莊)、仁和莊(王家莊)、高蘭(高家莊)、泉峪(泉子峪)、拖車溝、北鍋泉、南鍋泉、毛家?guī)X、南阜莊、烈莊、高莊[高莊(高家莊)、段家?guī)X]、永新(姜家莊)、莊上、北諸馮、沈家莊、廣阜莊、北浚(李家莊)、南官莊、林家莊、唐家莊、李家村、牛寨子、銀洞溝、馬家宅子、榆林、豐河莊(郭家莊)、北池[北池、北池河?xùn)|]、曾家莊、大圣堂、東大灣、劉家莊、駱駝嶺、王府莊、石泉(皮虎哨)、趙家峪(老虎窩)、姚家莊[姚家莊、湯家莊]、董李莊(魏家莊)、劉家莊北嶺、大黃家莊、郝家山頭、彭家泉、王家村、梨方溝[梨方溝、黃龍山]、吳家溝、張家棚[張家棚、平頂山、牛角]、轎車山[轎車山、西溝]。
溫水鄉(xiāng)北溫水、南溫水、小河南、堡前莊、東公利、西公利[以上2個村同一自然村公利莊]、東升、西純莊、西圍溝、元郭一村、元郭二村、元郭三村、元郭四村[以上4個村同一自然村元郭]、橋頭莊、永慶(北馬家莊)、南馬家莊、豐山埠(劉家莊)、東圍溝一村、東圍溝二村、東圍溝三村[以上3個村同一自然村東圍溝]、小河、務(wù)本莊、花園莊、梭莊(閻家梭莊)、仁孝莊、興孝莊、花連莊(閻家莊)。
張里鄉(xiāng)北張里莊[北張里莊、響鈴莊、北張里莊東嶺]、卜老莊、兩城莊、月陽村(蘇家莊)、孔家山頭、賀山莊、卓家莊、紅旗、南張里莊、營子洼(營子溝)、水峪、麻窩[麻窩、丹山后]、小黃家莊、小北點、灰泉[灰泉、桃花峪]、昌里[昌里、朱家?guī)X]、后峪、燕家莊、溝南[以上2個村同一自然村燕家莊]、東點、關(guān)李莊(李家莊)、陳頂莊(劉家莊)、西點、孫家峪、北寺、青山莊、夏家村、小廣泉、大廣泉、大廣泉東嶺、下大峪[下大峪、里峪]、上大峪、東洼子、東山、金銀坡(孟家莊)。
流峪鄉(xiāng)流峪、赤梁院、黃林、流峪西溝、三合[袁家莊、岳家莊、郝家溝]、邵家莊[邵家莊、大溝、牛家?guī)X]、少山后(孟家莊)、苗家莊、上水寨、下水寨、譚家莊、迎春坡(野雞坡)、西南嶺、臭蒲灘、少山前(泉子峪)、車莊[車莊、西嶺]、東北嶺、桃花峪、金山亞、下崮安、上崮安、東南嶺、孫家山頭、加力箭、西北嶺、蠶廠、北蒲蘆、南蒲蘆[南蒲蘆、劉家?guī)X、北山]、樂平莊[樂平莊、老虎窩]、東古路溝、西古路溝[西古路溝、裴家?guī)X]、貴山子、馬家?guī)X、義和莊、青山嶺、唐立莊(朱家莊)、梧桐溝、向陽峪(上小峪)、棗場峪(下小峪)、九道峪、外柿子峪、地平莊、石箱、探馬嶺、上水崖[和尚峪、梁家莊、拐家窩]、里柿子峪[里柿子峪、西山]、北水崖、南水崖、黃土[黃土、東大沃]、大沃、二虎崖[二虎崖、牛角]。
唐村嶺鄉(xiāng)南申莊、北申莊[北申莊、華家頂]、許家?guī)X、裴家溝、老泉崖、下神家洼、上神家洼、龍王河、栗園、義新莊、洼子地、邵家?guī)X、南陽、上寨、金鵲莊、響水莊、青草坡、義順莊(王家莊)、三嶺[張家?guī)X、王家?guī)X、李家?guī)X]、東峨莊(南峨莊)、西峨莊[西峨莊(北峨莊)、幸福院]、土門、外宋子峪、圈子崖、護城莊、興郭莊(郭家莊)、城子、桃園、里宋子峪。
地方鎮(zhèn)八一、進展、三合、利民[以上4個村同一自然地方]、愛華(朱家?guī)X)、安樂、義和、前東固、后東固、西東固[以上3個村同一自然村東固]、楊家?guī)X、華家?guī)X、后西固、下坡、東朱尹、黃城、小平安莊、前西固[前西固、褚家?guī)X]、大泉、紅石嶺、大井頭、歸后莊、京林、大瑤草、西瑤草、博平、小宋家莊、大宋家莊、和順莊、胡家洼、利淵、利溝、康太莊、東岳莊[東岳莊、李家宅子]、上毛峪、永興莊(孟家莊)、西岳莊、下毛峪[下毛峪、桃花澗]、九府莊[九府莊、范家莊、趙家?guī)X]、歸來莊、大平安莊、埠西橋、義興莊。
天寶山鄉(xiāng)兩泉[兩泉、劉家埠、高家峪、兩泉東山]、范家臺、辛莊[辛莊、水連澗、張家莊、辛莊下河、辛李莊(徐家莊)]、千秋灣、南京莊[南京莊、石灰澗]、豐山、三山、新建[新建、吳家?guī)X]、甘草峪[甘草峪(新村)、澇灘]、新埠、西金池、葛針莊、東金池、千行莊、羅圈崖[羅圈崖、南溝]、北蠶場[北蠶場、桃峪上河]、小閘口[小閘口、南山]蘆家溝[蘆家溝、西蘆家溝]、大閘口、袁家溝[袁家溝、土嶺子]、左廉峪(李家莊)、和樂、北嶺、趙家莊、九間棚[九間棚、馬家?guī)X、栗家棚]、王崮山[王崮山、尤家莊]、徐家莊[徐家莊、中谷山頂、黑牛角]、康家莊、黃山頂、王家莊[王家莊、北峪]、楊家莊、下炭溝、寶山莊[寶山莊(苗家莊)、馬家窩]、黃崖頭、南金池、上炭溝[上炭溝、石汪崖]、青羊莊[青羊莊、孤山口]、楚家?guī)X。
臨澗鄉(xiāng)臨澗、澇灘、瓦子埠、傅家溝[傅家溝、石牛山、斗家窩]、黃天[中黃天、上黃天、下黃天]、山頭、下洼[下洼、下楊溝]、小山子余糧店[余糧店、謝神臺、東嶺、下坑、黃店窩]、茂分嶺、磨灣、石門、艾曲、張家洼(新村)、楊溝(楊溝、黑石旯]、小麥灘、分嶺、車箱、下峪、上峪、和尚山、各大山、大澇泉、小澇泉、蘭竹崖、上河、嶺前、嶺后、沙家窩、黑石片[黑石片、香盆窩]、夫子山[夫子山、朵落峪]、三岔河[三岔河(賈家莊)、壓貨郎石溝]、東莊、西莊、新圍子[新圍子、馬臺子、下涼泉子、上涼泉子、響水汪、高家莊、北嶺]、姚蔣[新莊、牛圈嶺、小姚蔣、大姚蔣]、碌碌泉。
龐莊鄉(xiāng)北龐莊、南龐莊、坡里、吳家店、李家雙溝、姑村[姑村、姑山前]、吳家雙溝[吳家雙溝、徐家雙溝]、興旺莊、大卓莊、西王嶺(王家?guī)X)、踅莊、小卓莊、十八嶺、姑山后[姑山后、付家村(付家溝)]、河北(張家莊)、孔家雙溝、段家雙溝、上南莊、下南莊、石棚、安子山(黃家莊)、前馬槽、后馬槽、周家莊、東曹莊、西曹莊、三里峪、姜家窩、五塊石、后桃溝、前桃溝、朱家莊、鞏家村、西營山、東營山、生生莊、史家小庵、大河崖、南唐村。
鄭城鎮(zhèn)鄭城[鄭城、賈家?guī)X、鄭城西山]、大北莊、小北莊、小南莊、大南莊、張圍子、孟圍子、大東嶺、埠西、鐵里營、椒林(蘆家莊)土山后、木頭崖、平嶺(張家莊)、南岔、大林前、陸家莊、小東嶺、小高家莊、大殿溝、蘭東(河?xùn)|)、謝家溝、松山子、道溝、后水灣[后水灣、北窩子]、中水灣、前水灣、東裴家溝、上小峪、下小峪、寧安莊(蔣家莊)、松林[松林、占石溝、松林西嶺]、汪家溝[汪家溝、干河子]、康成莊[康成莊(鄭仙墳)、陳山頭]、燕家?guī)X、蘭河口(張家?guī)X)、陳家場后范家洼前范家洼[前范家洼、中范家洼]、鞏家山、油簍、桃峪、北楊家莊[北楊家莊、上山窩]、南點、周家場、響水汪[響水汪、上園、石棚]、南灣、柿子峪、下崇圣[下崇圣、崇圣莊東山后]、上崇圣[上崇圣、小上河]小陳莊[小陳莊、大陳莊、胡北嶺、涼水盆、蔣家溝]、東石龍、西石龍、方山、(毛家莊)、馬家洼、興龍莊(王家莊)、黑風口[黑風口、石門子]、王家安子、五里廟[五里廟、滿山頂、西北山]、卜格樓、南山莊[南山莊、水山坡]、五家峪[五家峪、西溝、南山灣、南莊]、朱家山灣、范家山、南楊家莊、史家莊富貴莊、大后溝、大崖子、小后溝、杜家山、羊安石、環(huán)山屯(媽媽窩)、高家峪、蘭西(田家莊)。
山陰鄉(xiāng)山陰、李家溝、乜家灣、大馬池、銀山溝、北山[北山、常家樓]、棠棣峪[棠棣峪、上棠棣峪]、馬家崖(黃崖)、白家莊、彭家莊[上彭家莊、下彭家莊]、程家莊、雙槐樹、山陰寺、黑蔣、王家?guī)X、下后河(下后河、條花峪、石樓]、于家溝[于家溝、下于家溝]、上后河、賈家山、營子溝、柴胡山[柴胡山、南溝、歡山子]、黑石查、石馬山、王家溝[王家溝、立方溝、清水溝]、胡家樓、小辛莊、北泉子、石家峪、花石峪(孫家溝)、東溝、西裴家溝、坡草峪、泊石板、涼水河、平山[平山(張家莊)、西南灣]、寇家山、陵春(老虎窩)、廟東、阮家溝、南場、南泉子、里山將、王山口、下河[下河、下河西嶺]、紗帽翅、邱家莊。
白彥鎮(zhèn)白彥、周家溝、李家圍子、張家?guī)X、小營、大營[大營、大營北山]、小山后[小山后、石龍頭]、小劉家莊、袁家莊、東溝崖、石洞口、小高莊、三合村[三合村(王家村)、侯家莊、唐家莊]、夏家莊、東嶺、老林后[老林后、四里河]、下圍子、燕嶺(燕家莊)、河西[河西、河?xùn)|]、青山后[青山后、薛家圍子]、蔣家溝、龍灣、西石門、東石門[東石門、東石門南嶺]、沙家莊、紅山頭[紅山頭、滑石口]、官莊[官莊、官莊南嶺、官莊東溝]、劉家?guī)X、丁家莊、常山(陳家莊)、賀郎鋪、范崮前(李家莊)、西山灣、高家莊、蘇家莊、小井子[小井子、分水嶺]、小朱家莊、柴山灣、南洞、左家哨、李家哨、薛家哨、河源(郭家莊)、太皇崮、子泥溝、孟家溝、大朱龍灣、羊角湖、姜家莊、賈家?guī)X[賈家?guī)X、小朱龍灣、胡家溝]、大田地、下王家莊、賈家莊、澇洼、老樹灣、老山頂、北溝、西徐家莊、東徐家莊、龍?zhí)叮ǔ碳仪f)、龍峪、宋家山口、龍山(南峪)、西岔、東岔、馬家灣、小屋子嶺、上王家莊、福泉(劉家莊)。
黃坡鄉(xiāng)大朱莊、谷堆[谷堆、谷堆西山、谷堆西溝]、皇崮村(蘆家溝)、小黃草坡、金斗莊、紅埠嶺(王家?guī)X)、棗梨、謝家?guī)X[謝家?guī)X、小謝家?guī)X]、小劉溝、大劉溝、孫家溝、西吳家莊[西吳家莊、吳家莊西溝]、柿樹溝、西南莊、越棚村(公家莊)、張山頭、徐莊、余家莊、歡山溝、南徑、黑石灣、卻家莊、大北徑、小北徑、岳山懷、香爐頂、界牌溝[界牌溝、界牌溝西南嶺、界牌溝河南]、大黃草坡東村、大黃草坡西村[以上2個村同一自然村大黃草坡]、侯樓。
魏莊鄉(xiāng)大魏莊、孔家莊、大西莊、小魏莊、小北嶺、里溝、安子(上安子、下安子]、朝陽嶺(朱家莊)、柳樹莊、東松林、西松林[以上2個村同一自然村松林后]、澇荒、馮家圍子、莊木頭、關(guān)西莊、鐵城子、澇坡、北武城、南武城、大泉溝、東故縣、西故縣、下土橋、上土橋[上土橋、沙山頭]、石家莊、楊家圍子[楊家圍子、康灣、磨盤嶺、徐家圍子]、老泉、東苗莊、西苗莊[以上2個村同一自然村苗莊]、賣飯棚、方山前[方山前(張家莊)、方山前東嶺(張家莊東嶺)]、花峪莊印荷莊(吳家莊)、焦莊、鞏家莊[鞏家莊、雁門關(guān)]、大崖子溝[大崖子溝、朝陽洞后灣]、大山披[大山披、南嶺]、東斗峪[東斗峪、大嶺]石門南嶺、苗莊南嶺、里反[里反、北反、南反]、南峪、破圍子[破圍子、土山頭、虎頭石]、裴家莊[裴家莊、程家莊]、涼水泉[周家溝、王家溝]、南臺子[南臺子、小連峪]、半里莊[半里莊、石留峪]、虎窩[虎窩、老虎窩、上興龍灣、下興龍灣]、徐家灣[徐家灣、蒼古峪]蒼山灣、黃家灣[上黃家灣、下黃家灣、大連峪]。
附:據(jù)1933年《滕縣續(xù)志稿》載,時滕縣禮七區(qū)所轄59個村莊今屬平邑縣。其中屬臨澗鄉(xiāng)者(圓括號內(nèi)為今名,下同):臨澗、瓦子埠、澇泉、上無梁店、下無梁店(以上2村今名余糧店)磨灣、小山莊(小山子)、石門、石牛山、分水嶺(分嶺)、灘莊(大麥灘)、上峪、下峪、艾曲、分嶺(茂分嶺)、西上河(上河)、三河口(三岔河)。屬龐莊鄉(xiāng)者:龐莊、姑村、踅莊、大卓莊、北龐莊、吳家店、喂馬槽、龐莊街、姑山后、曹家莊(東、西曹莊)、周家莊、鞏家莊(鞏家村)、小卓莊、上南莊、下南莊、黃家莊(安子山)、孔家雙溝、段家雙溝、吳家雙溝、徐家雙溝。屬山陰鄉(xiāng)者:山陰、李家溝、乜家灣、東溝、白家莊、彭家莊、于家莊(于家溝)、小心莊(小辛莊)、涼水河、老虎窩(陵春)。屬黃坡鄉(xiāng)者南徑、侯樓、徐莊、卻家莊、北徑、界牌溝、石灣、香爐頂、公家莊(越棚村)、樂山懷(岳山懷)。屬鄭家峪鄉(xiāng)者:大岸(大庵)、薛家凹(薛家洼)。
另據(jù)1922年《費、滕、鄒、泗四縣聯(lián)防組織》載,今鄭家峪鄉(xiāng)樓山溝、長嶺原亦屬滕縣。
行政區(qū)劃網(wǎng)站··本頁編輯:lanweixing·最近更。